上上下下,都是溢美。
放肆!
它的框架结构,似乎也与寻常所见的纺车不同。
信上说,家里一切都好,向钤辖(向宗吉)家送去的钱,也都收到了。
虽然这孩子,不是她肚子里生出来的。
听说是,在那边遭了灾,今年夏天有差不多一个月没下雨。
“却不知,俺弟大枪如今怎样了?”王大斧骑在马上,有些心不在焉。
它的纱锭不是横着的而是竖起来排列在工作台前。
火器一事,就更不用说了。
甚至,这位太皇太后,还在心中冷笑:“呵!无知之人!”
来的都是客!
只要入境,就给他们发熙河官府的户籍,然后就有‘善人’出来,又是施粥,又是抚慰。
会被分赐给外戚、宗室、宰执家里的命妇。
同时也是因为,熙河这边不似陕西,本地产出很少,供应不起太多人。
所有纱锭,随着女官摇动纱轮,开始纺线。
那是一支很庞大的队伍。
“太母、母后现在就可以去看。”
但,就算是亲生的,恐怕也未必能比这个孩子更孝顺了!
但心中,却是另外一个心思。
王大斧知道,这是事实。
奇技淫巧?
可现实却是,自古以来多数皇帝,连演都懒得演一下——有这功夫,在宫里面抱着美人嬉戏不好吗?
所以,赵煦的表演,也就成为了他明君的特征了。
所以……
这一台纺车可以同时纺八个纱锭?
“乃是与太母车配套之物,名曰:圣母梭!”
但,这些东西,确确实实在汴京城中出现,甚至流行起来了。
遥远的熙河路,狄道。
将飞梭命名为圣母梭,将最初的珍妮纺纱机命名为太母梭。
王大斧没有想太多,他骑着马,带着自己的人就上前去。
谁又能诋毁、污蔑,被冠以‘太母车’与‘圣母梭’的机器?
“若俺弟能平安归来,俺一定到资圣寺中,供上香油……”王大斧只能默默的看向资圣寺方向祷告着。
“安知官家与老身的祖孙之情?”
妇女纺纱、织布,是家庭的重要收入来源。
可问题在于,凡事最怕比较!
谁都知道,天子亲耕、皇后亲蚕,乃是帝王的基本职业操演。
御史台的乌鸦们,会很高兴的将敢于这样非议、攻讦天子、两宫的乱臣贼子,送进大牢。
赵煦矜持的一笑:“自是利国利民之宝,同时也是造福天下太母与母亲之物。”
眼前的纺车,代表着什么,她自知道!
这一次,也不例外。
布帛,自古就是货币。
于是,有空就会来看看,每当果蔬收获后,更是亲临此地。
它不是立起来的,也不是常见的卧式纺车。
了不起,有了兴趣,就下地浇浇水啊、拔拔草。
“待母后生辰,圣母梭也当献于母后之前。”
“好孩子!好孩子!”她热泪盈眶。
而是一种很新奇的形式。
赵煦在旁边看着,也颇为开心,同时也忍不住在心中想着:“熙河路那边的西瓜,也该收获了吧?”
一刻钟后,福宁殿偏殿中。
当即就握住了向太后的手,道:“母后下个月生辰,朕也为母后,准备了一件宝物。”
等于现在一个人一台纺车,就可以完成过去需要八个人八台纺车才能完成的工作?
两宫虽然都是深居深宫,早已经不知道外面是个什么情况?
但一个基本的常识,她们是知道。
王大斧看着,在心里叹了口气:“可怜呐!”
用极为低廉的工价,把这些人卖给了各地庄园。
不夸张的说,这台纺车的出现,意味着,她必将名垂青史,万古不朽!
什么大宋太任?
她的历史地位,将奔着嫘祖去!
从此以后,天下妇孺织布,都将感恩于她,也都会记得,正是因为她,所以官家才命沈括,发明创造出此纺车!
与这个相比,昨天都堂的宰执们玩的那一点小小的伎俩就算不得什么了!
换而言之,大宋天下的妇女们有福了!
她们现在可以纺出更多的纱线,织出更多的布帛,换更多的钱!
赵煦看向那台纺车对着太皇太后、向太后躬身道:“太母、母后,这就是我命沈括所制,献与太母圣节的宝物!”
“乃欲以此车,广及天下,使天下士民皆知,大宋太母,母仪天下,保佑拥护朕躬,朕奉太母、母后,于是推恩天下妇孺,使天下人皆享太母慈圣、母后慈恩。”
妻子说,先生言家中大郎是个读书的料子,同时大郎也很喜欢读书,每次放学回来后,都在写字。
所以,好多部落都开始逃亡进入熙河。
他现在只知道,他的弟弟大枪是在河北的工地上与郭贵分别的。
但现在不一样了。
所以,他才会越发担忧。
这也是赵煦上上辈子,不能清算太皇太后的原因。
今年以来,御花园里种的蔬果,每到收获的时候,她都会亲自过来。
大枪似乎选择了南下,去了广西。
现在,却出现了一台可以抵八个人的纺车。
而且,很多都有利于国计民生。
于是,一个让人震撼的场面出现了——纺车上的纱锭随着这女官的操作,全部开始工作起来。
收获后的果蔬,当然也不会浪费。
若是过去,熙河这边其实是不欢迎生羌的。
但赵煦什么人?
在现代的留学的经历,让他非常注意细节。
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是衣衫褴褛,面容枯槁。
可不要小看了,御花园里,赵煦让人开垦出来的这几块地。
赵煦依偎在向太后的怀中,轻轻的唤着:“母后,儿在呢……”
因为他刚刚接到了汴京来的家书。
自然不仅仅是用来拉进他和两宫的关系,也不仅仅是用来加强他这个皇帝与外戚家族之间的关系。
他的工作任务之一就是——寻找并发现,逃难的羌、党项部族,然后将他们带去在狄道上建立起来的寨城。
在那里‘善人’、‘义商’支起来的粥棚,从六月一直开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