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格物风潮(1)(1 / 2)

第541章格物风潮(1)

当吕公著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

他的小儿子吕希纯带着人在门口,将他迎了进去。

吕希纯今年还未满三十岁,却早早的改了京官,如今寄禄官已是从八品宣义郎。

和长兄吕希哲相比,吕希纯看上去就显得有些消瘦,一双眼睛更加精明。

吕希纯扶着老父亲,进了门,就低声问道:“大人,今日服侍官家,犒赏大军,可有什么见闻?”

吕公著回忆了一下,在校场所见,便道:“李资深死的不冤!”

在这个风口下,李觏、张载、胡媛、周敦颐等大儒纷纷乘风而起,扶摇直上。

说着,他就痛心疾首起来。

这不就能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准备备考,同时还能享有一个清静、安逸、体面的生活吗?

此外靖安坊的居民,非富即贵。

现在,来报应了吧!

“据说,今天汴京城城外,出现的雷霆巨响,就是专一制造军器局根据‘格物致知’之道格出来的重器!”

一双双眼睛,盯了过来。

让他们这些宰执做的舒舒服服——至少在办差的时候,他们是不需要担心有人捣乱、掣肘。

陆佃的心中,顿时变得极为快意——叫尔等经常非议吾师介甫相公的新学。

虽然说,大家都是甘贫乐道之士,而且,大家年纪也大了,实在拉不下脸去靖安坊的蒙学、小学里当教授。

同时,陆佃心中也生出危机感。

现在,正是讨论后的休息时间。

自范文正公后,天下学者,纷纷摒弃汉唐旧儒的注疏经义,直接复古,直接去向圣人文字寻求大道。

甚至一道旨意,免除天下积欠,让利于民,那才是真正的圣主明君所为。

“太学诸贤果然都是这么说的吗?”吕公著问道。

所以,我们的才是真正的圣人微言大义啊。

“嗯?!”吕公著看向吕希纯:“汝怎么知道的?”

听到吕希纯的话,吕公著正色起来,问道:“太学诸贤,是怎么评论沈存中的那一篇《格物论》的?”

太学生们,更是积极参与政治,主观能动性堪称历代之最!

这指的是去年的堤岸司扑买以及后来的市易务欠款催收了。

“有辱斯文!”这老学正顿时摇头:“如此一来,那蒙学、小学岂非成了不问学问、品德,只问财帛之处?”

“圣人大道,真是渊博至深,吾等当上下求索!”

假如自己那些科举不力的儿孙能在靖安坊里,谋一个教授的位子。

就像是皇佑之后,改革、变法成为了大宋风口。

市易务的欠款就更是如此了!

但,吕希哲这几个月来,一直在御前奔走,甚至有时候会被喊到福宁殿东阁,陪同天子读书、写字。

不然,他们怎么会‘皆以为沈括之言,一窍不通,不值一驳呢?’。

是真的肯放权,也是真的愿意将事情委任给他们。

借此刷名声,也借此来树立自己的威望。

“当今官家圣明,为了兴学助教,不令学者困顿,已决心在汴京学府的蒙学、小学之中,高薪厚禄,以养士人!”

“原明有异议?”

以至于,吕公著曾经必须时刻提着的心,现在可以放下来了。

于是,曾经需要时刻警惕其他人的他不知不觉就松懈了下来。

众人都是微笑起来。

就从现在开始!

吕公著转身,走向书房。

“蒙学教授,已初定月俸二十贯,另有四季常衣、免费租赁官舍以及每日三餐免费供应……”

在太学不少人眼中看来,天子富有四海,所以不可与民争利!

堤岸司罢废很好。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嘛!

但太学里的老学究们也不在乎——你不反驳?那就是怕了,不敢与吾等辩论!

发现这些人的脸色,都变得极为精彩。

而圣人之义,乃是微言大义,隐含于文字之中。

太学。

太学中的老学究们,都是咽了咽口水。

这是太学那些人的老手段了。

这可让他惊出了一身冷汗!

因为,这意味着他的政治嗅觉,在入京后大大退化了。

前些时日,因靖安坊的事情,太学里一度是沸沸扬扬。

最后还是他吕公著和韩绛亲自出手,赌上了宰相的名誉才压了下去。

于是,人人都可以解释圣人经义,人人都能重构圣人大道。

以为不过尔尔,话里话外都是——要是老夫能彼辈运道,这天下传颂的就该是老夫的学问了。

像是吕公著的父兄,就都留有個人文集,刊行于世。

他们什么人都敢批判。

所以,大家坐在一起,难免针锋相对,也难免辩论不休。

何况,沈括自己屁股下一堆黑料,个人道德在士林之中几乎已经破产。

吕公著倒吸一口凉气。

在这股风潮的影响下,横渠、安定、濂溪等多个学派,居然有死灰复燃的迹象。

今天,在这个学斋之中的都是大儒。

一个个都钻进了故纸堆,开始翻找历代对‘格物致知’的见解和解释。

就是碰瓷!

“儿子回京后,曾随兄长去过两次,旁听过太学诸贤的高论。”

他看向了在坐在吕希哲、程颐、苏辙,拱手问道:“敢问三位先生,可有此事?”

自然就有人不同意了:“当今天子,圣则圣矣,奈何,锱铢必争!”

千年之后,都可能还会有记得沈括沈存中。

太学的道学家们怎么可能看得上他?

现在的官家,无论是在经筵上,还是平日私下,都若无若无的暗示甚至明示过自己对于‘格物致知’这一圣人大道的赞誉与推崇。

他得去写奏疏,同时还得好好想想,怎么将格物致知融入自己的学说之中。

吕希哲在旁边,静静的看着。

吕希纯只好低下头去,回答道:“回禀大人,还真不是。”

这些人似乎没有发现陆佃等人,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就等着沈括忍不住出来反驳,与他们辩经了。

所以人人都会著书立传。

“连太学里的那帮腐儒都知道了未来的风向……”吕公著在心里想着:“老夫怎到现在才明白过来!”

此人的话一出口,当即赢得不少人的共鸣。

程颐、苏辙两人听着,都是有些面红耳赤。

好不容易,挨到了这些人说累了。

所以啊!

“将来不排除,从中选拔贤才,予以重用,甚至比照安定先生等故事,赐进士出身,授官一方的可能!”

“唯!”吕希纯老老实实的回答:“诸贤确都如此说过!”

“圣人经义,将要为铜臭所污!”

“三位先生当在御前好好进言才是。”

万一有人陷害老夫呢?

所以,必须得打起精神来。

既骄傲又矜持,既傲慢又卑微,既清高又无耻。

但为什么要扑买呢?

应该将它们送与百姓!

听到这些人非议天子圣政,吕希哲顿时笑了一声。

虽然确实写的不怎么样。

吕公著反应过来了。

“兄长应大司成之请,去了太学……”吕希纯答道。

那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吕公著想了想,然后找到了原因——当今官家!

因为,当今官家自即位以后,就一直没有对他和其他人用过那些先帝以及历代官家们常用的权术手段。

等等……

既有太学名士,也有宫里面的经筵官——集英殿说书吕希哲、苏辙,集英殿讲书程颐。

总之,太学横竖都是赢。

旁的不说,一个胆水浸铜法,利国利民,便足可名留青史,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