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宴·暗涌(1 / 2)

重生之凤唳朝阳 诚澈 7802 字 2个月前

自那日华妃来访,留下那句近乎摊牌的话后,碎玉轩陷入了一种异常的安静。</p>

</p>

甄嬛称病未愈,依旧闭门不出。但她的心境,却再也无法回到从前的平静。</p>

</p>

华妃的话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久久不散。</p>

</p>

“自己选一条路……”</p>

</p>

这条路,通往华妃。意味着与虎谋皮,意味着背离她入宫初期韬光养晦的初衷,意味着踏入未知的、很可能万劫不复的险境。那个女人的心思深沉难测,手段狠辣,前世仇怨未消,谁能保证她不是换了一种方式玩弄自己于股掌?</p>

</p>

可是……</p>

</p>

拒绝这条路,继续等待吗?等待一个虚无缥缈的“时机”?等待皇后的“仁慈”耗尽?等待像安陵容那样,成为另一个被随意摆布的棋子?或者,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里默默枯萎?</p>

</p>

华妃有句话说得对:等,是等不来的。</p>

</p>

更何况,华妃展现出的那种强大、智慧、甚至偶尔流露出的真实与苍凉,像一种致命的毒药,散发着令人心悸的吸引力。甄嬛不得不承认,自己被吸引了。被那种蓬勃的生命力,被那种不甘命运摆布的强悍,被那种……看懂自己潜藏锋芒的眼神。</p>

</p>

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心动。</p>

</p>

崔槿汐察觉出甄嬛的心事重重,这日端来安神茶,轻声问道:“小主近日似乎心神不宁,可是为了华妃娘娘那日所言?”</p>

</p>

甄嬛抬眸看她,苦笑一下:“槿汐,你都看出了。”</p>

</p>

“华妃娘娘……与往日大不相同。”崔槿汐斟酌着词句,“她似乎,对小主您……格外不同。”</p>

</p>

“是啊,格外不同。”甄嬛喃喃道,“槿汐,你说,我该如何是好?她抛出的,究竟是救命的绳索,还是诱饵下的钩子?”</p>

</p>

崔槿汐沉默片刻,低声道:“奴婢愚见,华妃娘娘如今,似敌非友,似友非敌。其心难测,但其势已起。小主若一味拒绝,恐将其推向对立;若全然接受,又恐受制于人。或许……可效仿古人,若即若离,观望其变,顺势而为。”</p>

</p>

若即若离,观望其变,顺势而为。</p>

</p>

甄嬛反复咀嚼着这几个字,眼中渐渐有了光亮。是啊,她未必需要立刻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她可以……先给予一点回应,一点试探,看看华妃接下来的反应,再决定下一步如何走。</p>

</p>

如何回应呢?</p>

</p>

直接去找她?太过露骨。 送礼?显得谄媚,且不知送何物能入她眼。</p>

</p>

甄嬛的目光,落在桌角那本方纔华妃表示过“兴趣”的杂记上。心中忽然有了主意。</p>

</p>

她拿起那本书,又铺开宣纸,磨墨提笔。</p>

</p>

她并未写什么信件,只是在那本书的扉页空白处,用工整清秀的小楷,抄录了一首前朝并不算十分出名、却意蕴深长的咏菊诗:</p>

</p>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p>

</p>

这首诗,看似咏菊之孤冷,实则暗含不甘现状、欲主沉浮的勃勃雄心。尤其是最后两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更是隐隐呼应了华妃那日“自己选一条路”的霸气。</p>

</p>

抄录完毕,甄嬛吹干墨迹,将书合上。她并未署名,也未附任何言语。</p>

</p>

“槿汐,找个稳妥的小太监,将这本书送去永和宫,就说是华妃娘娘前日提起想借阅的杂记,我已看完,特此奉上。”甄嬛吩咐道,声音平静,手心却微微出汗。</p>

</p>

这是一次冒险的试探。华妃能看懂诗中的隐喻吗?她会如何解读自己的回应?</p>

</p>

崔槿汐接过书,郑重地点点头:“奴婢明白,一定办妥。”</p>

</p>

………………</p>

</p>

永和宫内,年世兰正在听颂芝汇报盯梢钱管事的进展。进展甚微,那人似乎极其谨慎,除了当差,几乎不与外人接触。</p>

</p>

年世兰并不急躁,猎手最不缺的就是耐心。</p>

</p>

这时,守门太监来报,碎玉轩来了个小太监,送来一本书。</p>

</p>

年世兰眉梢微挑:“哦?拿进来。”</p>

</p>

小太监恭恭敬敬地将书呈上,传达了甄嬛的话。</p>

</p>

年世兰挥退来人,拿起那本看似普通的杂记,指尖在封面上轻轻划过。这么快就看完了?还特意送来?这可不像只是还书那么简单。</p>

</p>

她翻开扉页,那几行清丽却暗藏风骨的小诗瞬间映入眼帘。</p>

</p>

她的目光在诗句上缓缓移动,尤其是最后两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上停留了许久。</p>

</p>

片刻后,年世兰的唇角,缓缓勾起一抹极其艳丽、又极其复杂的笑容。那笑容里有赞赏,有玩味,有果然如此的得意,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兴奋。</p>

</p>

好一个甄嬛!</p>

</p>

好一首“咏菊诗”!</p>

</p>

她果然看懂了!而且用如此隐晦又如此大胆的方式回应了她!</p>

</p>

她并未直接答应投靠,却用诗句表明了她并非甘于寂寞、“蕊寒香冷”之人,她亦有“为青帝”、改换天地的野心!而“报与桃花一处开”,更是隐隐透露出一种……愿意携手、共享繁华的意味?</p>

</p>

这种含蓄又高级的回应,远比直接的表忠心更得年世兰的心。</p>

</p>

她果然没有看错人。这个女人,有才华,有胆识,更有趣。</p>

</p>

“颂芝。”年世兰合上书,心情大好。</p>

</p>

“奴婢在。”</p>

</p>

“去库房里,将那套紫檀木嵌螺钿的文房四宝找出来,还有前几日江南进贡的那几刀澄心堂纸,一并给碎玉轩莞贵人送去。就说……本宫很喜欢她送来的书,诗抄得极好,这些玩意儿放在本宫这里也是蒙尘,送与她写字画画,才算物尽其用。”</p>

</p>

这份回礼,厚重且恰到好处,既回应了甄嬛的“诗”,又延续了之前“送手炉”的关怀模式,不会显得过于突兀。</p>

</p>

颂芝再次领命而去,心中对那位莞贵人更是高看了一眼。娘娘何时对人如此上心、如此“礼尚往来”过?</p>

</p>

碎玉轩收到这份厚礼,甄嬛抚摸着那套价值不菲、工艺精湛的文房四宝和光滑如缎的宣纸,心中百感交集。</p>

</p>

华妃看懂了她的诗。并且用这种方式,接受了她的试探,甚至表达了进一步的认可和“馈赠”。</p>

</p>

她们之间,仿佛达成了一种无需言说的、危险的默契。</p>

</p>

一条看不见的线,已经将两人悄然连接。</p>

</p>

………………</p>

</p>

中秋佳节将至,宫中照例要举办中秋夜宴。皇帝特意下旨,今年华妃病愈,乃是大喜,着意操办,务必热闹。</p>

</p>

皇后领旨,将筹备事宜主要交给了敬妃操办,华妃从旁协助(主要仍是督查审核)。</p>

</p>

这无疑又是一次对敬妃能力的考验,也是华妃展示影响力的舞台。</p>

</p>

筹备工作繁杂,涉及宴席布置、节目安排、膳食酒水、宾客名单、赏赐物品等等。敬妃忙得脚不沾地,事事亲力亲为,唯恐出半点差错。</p>

</p>

华妃倒是清闲,每日只是看看敬妃送来的各项预算和流程单子,偶尔提点一两句关窍,大多数时候只是淡淡一句“敬妃妹妹做主便是”。</p>

</p>

这日,敬妃为宴席上助兴的歌舞节目犯了难。原定的领舞琵琶姬突然染病,无法出演,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顶替。若是节目单调,恐扫了皇帝的兴。</p>

</p>

敬妃无奈,只得硬着头皮来永和宫请教华妃。</p>

</p>

年世兰听了,漫不经心地道:“这有何难?宫中善琵琶者又非止她一人。本宫记得,安答应似乎就弹得一手好琵琶,如今她正得宠,让她在宴上献艺,岂不两全其美?”</p>

</p>

敬妃一愣:“安答应?这……是否于礼不合?”答应位份较低,在大型宫宴上单独献艺,似乎有些掉份儿。</p>

</p>

年世兰轻笑:“有什么不合?皇上喜欢就好。再者,给她一个露脸的机会,皇后娘娘想必也是乐见的。”她这话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讥讽。</p>

</p>

敬妃想了想,觉得似乎也行,便道:“那臣妾去问问安答应的意思?”</p>

</p>

“何必亲自去?”年世兰淡淡道,“让内务府传个话便是了。这是恩典,她还能拒绝不成?”</p>

</p>

敬妃觉得华妃语气有些强硬,但也不好反驳,只得应下。</p>

</p>

消息传到延禧宫,安陵容又是惊喜又是惶恐。惊喜的是能有机会在御前展示才艺,惶恐的是怕出错惹祸。她自然不敢拒绝,只能加紧练习。</p>

</p>

皇后得知后,果然甚是满意,还特意赏了安陵容一曲谱子。</p>

</p>

然而,这件事却隐隐触动了另一个人的心绪——沈眉庄。</p>

</p>

沈眉庄与甄嬛、安陵容一同入宫,如今安陵容承宠又得此露脸机会,而她依旧寂寂无闻。她虽性子沉稳,但少女心思,难免有些失落和羡慕。</p>

</p>

这日她来碎玉轩看望甄嬛,言语间便流露出几分。</p>

</p>

甄嬛何尝不知她的心思,只能温言安慰:“陵容性子柔顺,得此机会也是她的造化。姐姐何必心急?早晚都有机会的。”</p>

</p>

沈眉庄叹道:“我并非嫉妒陵容,只是感慨自身罢了。罢了,不说这个了。倒是你,嬛儿,华妃娘娘近日似乎对你颇为关照?”她也听说了手炉和文房四宝的事。</p>

</p>

甄嬛心中微紧,面上却不动声色:“娘娘或许是怜我病弱,又或许是因为前番炭火之事,略作补偿吧。天恩莫测,我等只需谨守本分便是。”</p>

</p>

她将原因归咎于华妃的“天恩莫测”和自身的“谨守本分”,巧妙地遮掩了过去。</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