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的定调和授誉决定,如同在已渐平静的湖面投下又一枚巨石,在蜀都乃至全国范围内激起了更为广泛的涟漪。
“看新闻了吗?省里给刘总授‘荣誉市民’了!”
“我就说嘛,刘总这样的好人,政府肯定不会忘记!”
“咱们当初去送行,送对了!这说明咱们老百姓的心和上面的心是想到一块儿去了!”
街头巷尾,茶馆酒楼,这样的对话不绝于耳。
如果说之前的自发送行是情感的直接宣泄,那么此刻,民众的情绪中更多了一份“与有荣焉”的自豪感。
他们觉得自己朴素的行动得到了官方的呼应和肯定,一种“我们共同做了一件正确大事”的集体认同感空前高涨。
刘振华的故事,不再仅仅是一个企业家的善举,更升华为一个属于全体市民的、关于“善有善报”和“城市良心”的温暖寓言。
相比于民间的感性热议,商界,特别是那些密切关注政策风向的企业家们,从中解读出了更深的意味。
一次企业家聚会上,几位本地的地产老板聚在一起,话题离不开“华兴现象”。
“老李,看到省里对华兴的态度了吗?风向变了啊。”
一位王总感慨道,“以前拼的是拿地、贷款、关系,现在看样子,以后得拼这个了。”
他指了指自己的心口,又指了指脚下,“拼谁更真心为这片土地做事,拼谁更能赢得人心。”
“是啊,”李总深以为然,
“华兴这条路,虽然前期投入大、回报慢,但你看现在,有了民心,又有了官方的‘尚方宝剑’,未来的政策支持、社会声誉,那都是无形的资产啊!这步棋,华兴看得太远了。”
一时间,许多企业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责任战略。
“华兴模式”成为商学院课堂上的热门案例,企业家们纷纷组团前往蜀都,希望亲眼看看那些希望小学和合作社,探寻其背后的成功逻辑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重密码。
更让蜀都获益的,是这次事件对城市形象的巨大提升。
不久后,在一次全国性的城市招商推介会上,蜀都的代表没有过多展示gdp数据和产业规划图,而是深情讲述了“十里长街送振华”和“省政府授誉追认”的完整故事。
会场异常安静,许多潜在投资者动容了。
一位沿海来的高科技公司总裁在会后坦言:
“我选择投资,不仅仅是因为这里的政策和区位,更是因为这个故事。
一个能如此珍视和回报善意的城市,它的营商环境一定是温暖的、讲信义的。在这里投资,我们放心。”
“华兴”与“刘振华”,从此超越了企业与个人的范畴,融入了蜀都的城市肌理,成为其精神名片的一部分。
它无声地宣告:在这里,善良不会被辜负,付出终将被铭记。
这份由民心与官方共同铸就的“金身”,成为了蜀都最独特、也最动人的竞争优势。
港岛,华兴集团顶层董事长办公室。
维多利亚港的夜色璀璨如星,而办公室内的气氛却格外庄重。
刘光天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仔细聆听着儿子刘振华汇报蜀都项目的完成情况。
秘书轻叩门扉,将一份重要文件呈递到办公桌上。
那是一封盖着蜀都省政府鲜红印章的感谢信,旁边整齐摆放着"蜀都荣誉市民"证书副本,以及数份报道"十里长街送别"和"省政府高度赞扬"的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