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上的这位夫人,乃是包绶的续弦,其嫁过去时,包绶原配留下了四个年幼的儿女……”
不然,为什么包绶的原配不是文家女,而是一个地方官的女儿呢?
司录司那边,甚至喊出了——不可让一个受托孤儿,因饥寒而死的口号。
便站起身来,对着太皇太后拜道:“今日,乃是太母圣节,也是太母与母后,保佑拥护孙臣的第五百一十九天(赵煦是元丰八年三月初五即位,今天是七月二十三,元祐元年有个闰二月),孙臣感念太母、母后慈爱、拥护之恩,于是命专一制造军器局沈括,悉心造一纺车,命曰:太母车,以献太母,以表孙臣孝心,以谢太母恩情于万一。”
这就是两个人形祥瑞。
而士大夫们,将怀孕的滕妾送人,也有这方面的缘故——滕妾的子女,可都是有继承权的。
而一个没有诰命的命妇,按理来说,不该出现在这里。
在大宋,很少有士大夫的妻子,能与之共守一生。
向太后隔着帷幕,瞧了文氏好一阵,才赞道:“果是贤惠温婉,难怪连六哥都在本宫还有太皇太后面前称赞呢!”
嫡脉那边会疯狂打压,极尽一切可能的迫害、羞辱。
“朕听人谈起过夫人的贤惠。”
赵煦顺着向太后的眼神看去,看到了身着翟衣,手持几杖,白发苍苍但看上去慈眉善目的老妪。
向太后则在这个时候,拉着赵煦的手,悄悄的和他介绍起那些在殿上的老妪了。
反正好话又不要钱,赏赐什么的,其实支出也不大,对吧!
而太皇太后,还是第一次,直面赵煦的肉麻攻势。
粱惟简立刻就要去办,却被向太后叫住:“且将永嘉郡君与文夫人请到殿前来坐。”
“然,幼子暗弱,家中无长……幸得长嫂永嘉郡君,极力扶持、抚养、教育长大……”
“来人,给永嘉郡君赐座!”太皇太后吩咐着。
“本宫更当亲自慰勉!”向太后也是动容的说道。
在今天之前,她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有这么一个‘姐姐’。
“同时,也叫命妇们,将这太母车,传与四方,叫天下人皆知,孙臣对太母的孝心,也叫四方皆知,我朝太母,慈圣仁厚,实乃千古第一太母。”
“更听说过,永嘉郡君的贤德。”
正常的拜贺流程继续。
这就是大家族的庶出女子的命运。
当年包拯在朝中的朋友、知己也不算少啊。
但文彦博在政治上的人品,比较过硬。
以赵煦的观察来看,文熏娘在心里面,其实是恨毒了她的父亲的,证据就是她从未在赵煦面前提过她的父亲,问起家人,她总是:祖父大人如何如何……
但受到的礼遇,却在这些人之上。
后苑大燕,也正是开始。
每次加税,首先会加在这些人头上!
想躺平?没门!
富弼、张方平都和包拯算是朋友了。
讲道理,要不是为了给富弼争待遇,她真没必要来汴京。
都是官府疯狂盘剥的对象。
因为他可能一年到头,也就能和她们见两三次面。
所以,这位是续弦娶的妻子。
赵煦坐在帷幕中,看向殿上。
此话一出,满殿都是惊叹声。
这个时候粱惟简已经带着永嘉郡君崔氏,到了殿上。
顿时,整个殿中就沸腾起来了。
不过,很显然,殿上的文氏与赵煦身边的文熏娘,又有很大不相同。
通过推崇和褒扬她们,来向其他人,主要是统治集团内部的成员,来传递一种政治信号——你们应该效仿。
在崔氏和文氏的插曲过后。
对她来说,崔氏和文氏,可能是她今天晚上收到的最好的贺礼了。
赵煦在这个时候,出来说话了:“夫人请起。”
因为当朝的少主,很可能会在心里面多疑——他是孤儿,朕也是孤儿,你们能这样对他,会不会也这样对朕?
文熏娘看到赵煦的神色,连忙低下头去。
只能拼命求生,只能拼尽一切的保护自己。
在某种情况下其实现在在殿上的文氏与文熏娘很像很像。
迄今,张家人都在接受文彦博的经济资助。
六哥点名要请到宫中的包孝肃之子包绶之妻——她是文彦博的孙女。
同时还拼命的向朝廷推荐神童——俺们这里的某某某,才十来岁就已经会写诗,能通读经义了。
虽然,其实他很清楚,文氏嫁给包绶,其实是文彦博的一种权术手段——文氏嫁给包绶在元丰初年,当时吴充为相,旧党正在对新党反攻倒算。
她们都拄着拐杖,来到殿上后,纷纷稽首行礼:“臣妾等恭贺太皇太后千秋,愿娘娘万年安康。”
“奏知娘娘,臣妇德行浅薄,无功朝廷……”
“可有诰命?”
道理很简单——守节是食肉者的事情,自古就没有人要求女人也做到这一点。
很简单——当今大宋社会,是一个父死诸子析产别户,同时保护女子财产继承权的社会。
自然,立刻就引发风暴。
现在,赵煦说出包家的内情。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两宫,特别是太皇太后有德啊!
不然,为什么早不出来,晚不出来,偏偏是现在冒出来?
……
宰执和待制以及三衙的遥郡以上武臣,每逢生辰,都有礼物,甚至赐给御笔勉励。
太皇太后点点头:“去办吧!”
赵煦等到,众人吃的差不多了。
于是,刚刚要带着孙女落座的王氏连忙起身:“臣妾在。”
现代留学十年,赵煦说话的艺术算是历练出来了。
而文氏和那位永嘉郡君崔氏,在两宫眼中,就是典型的榜样。
太皇太后于是问左右:“永嘉郡君何在?老身要亲自嘉勉。”
祈求自己能长大,然后嫁一个好郎君。
首先升殿的,自是富弼遗孀周国夫人晏氏所率领的元老大臣家命妇。
不好意思,虽然是有那么一股风潮在推动。
尤其是今天,在太皇太后的寿宴上,出现了两个活着的典范。
这是赵煦今天晚上第一次发言,也是他第一次在朝中命妇们面前公开发言。
“如今在殿上的这一位夫人,也不比永嘉郡君逊色。”
两宫看向文氏,文氏赶忙拜道:“臣妇不敢当陛下赞誉,不过是遵家祖之教,在家相夫教子而已。”
为什么?
去年官家即位后,地方有司,就疯狂的开始上报朝廷——俺们这里出孝子啦!
树立起了好几个孝子的典范。
崔氏今年已经将近五十岁,但整个人看着却仿佛有六十了。
“哦!”
最起码,每个月派人复查一下,受托孤儿们的生活、学习情况是办到了。
文氏也赶忙出来,再拜道:“臣妇文氏,再拜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帝陛下。”
还是舍不得,将那么大一笔嫁妆,送到一个看似不可能重新崛起的包家幼子手里呢?
“善!”太皇太后赞叹着,问道:“文氏……”
所以,如今的开封府司录司检校库,成为了汴京城最清廉、高效的单位。
在杨文元的严厉监督下,以及御史台那边那些想进步都快疯了的乌鸦们隔三差五的检查下。
于是,在大宋,单丁户、女户和赘婿是一个待遇。
便是太皇太后与向太后,看向文氏的眼中,也充满了欣赏。
就是逼着这些人,做出选择。
生的好,嫁的好,还活的久。
喜欢倚老卖老,爱摆谱,满肚子的算计和城府。
女子出嫁,可是要给嫁妆的。
于是,朝野内外,都对孤儿、遗孤很敏感。
最起码否则司录司检校库的官员不敢。
守节?
大宋祖宗之制,宰执大臣位在亲王之上。
朕太爱卿了,以至于不知道该如何褒扬于卿。
从其章服上看,并没有诰命。
旁的不说,温成张皇后都死了这么多年了。
她其实压根没有见过,那位如今在殿上的‘堂姐’。
而且,嫁妆的数量,是有规定的——基本上,一般要达到将来分家的时候,儿子们分到的产业的七成左右。
就不需要再立典型了。
特别是他认真学习了,雍正的说话方式,于是当他在庆宁宫醒来,他就已经彻底甩掉了皇帝的架子了。
王氏连忙拜道:“回禀娘娘,确是如此。”
顿时就溃不成军,当时就喜极而泣,起身扶起赵煦:“好孩子!老身的好孙儿!”
“真真是佛祖保佑,赐给老身这样一个孝顺的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