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寿宴(3)(1 / 2)

第571章寿宴(3)

宗室命妇之后,自是外戚、勋贵们家里的命妇。

这些人,赵煦能认识的就更少了。

不过,太皇太后和向太后,却都很熟,不时的和他介绍——这个是曹家的某某郡君,那个是杨家的某某夫人。

基本上,这些命妇有个统一的特征——姓赵!

不用怀疑了,她们全是出自濮王系。

在血缘上来说,属于赵煦的堂姑、堂姨。

这是英庙即位后开始的趋势,尚不到公主,就娶个濮王家里的郡主。

向太后在这个时候,适时的问道:“六哥何处此言呢?”

皇帝都这么牛了。

向太后于是在这个时候,选择了出声:“陈国夫人。”

她出生之前,对方就已经嫁出去了。

“来人,快快将诸位夫人扶到坐席上。”太皇太后立刻吩咐起来。

所以,这些老妪,虽被排在宗室、外戚、勋贵家的命妇之后拜贺。

卿是国家的祥瑞,是朕的左膀右臂。

总之和天家的联系断不得。

一个时辰后,到了晚上的戌时(九点),命妇们的拜贺流程才终于全部结束。

“汝乃贤德之人,当受诰命表彰!”太皇太后一锤定音。

太皇太后和向太后,更是赞叹连连:“竟有如此贤妇。”

“那一位……”王氏身后,出现了一个看上去二十来岁的命妇。

所以,只有一个可能了。

“昔年,包孝肃公不幸去世,幼子绶年方五岁,仁祖(在宫中,北宋皇帝会将自己的祖宗冠以某祖,譬如仁祖、神祖)怜之,授太常寺太祝,赏赐有加。”

“那一位,便是富文忠公的原配发妻,周国太夫人了。”

因为现在的政治情况,有些特殊。

但也总是在给大臣们的批语里,关心他们的身体,问候他们的家人。

顿时命妇们开始交头接耳。

即使是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苏轼也是如此。

类似司马光、王安石这样的人,很少很少。

因为今天来的,都是命妇,也就是宗室、外戚、勋贵、大臣家里的正妻。

所以,赵煦其实都不需要记这些人。

韩绛改革青苗法和免役法,就是拿着这些人和僧户动刀子,疯狂给他们上压力、加税。

因为赵煦知道,文彦博这个人,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毛病。

但主流舆论,还是鼓励再嫁的。

若有人想要妇人守节。

但也都是很坚强的个性。

严重一点的话,甚至可以质疑他们——到底有关心过老朋友包拯的儿子吗?

所以,其实文彦博这个老狐狸,还是很有人情味的。

司录司检校库,现在不说可以百分百做到,对受托孤儿及时查看。

而元老们家里的夫人,在命妇中的地位,自也如其丈夫一般。

“孙臣乞请太母亲览‘太母车’,并以此物,赐今日来贺命妇,好使天下人皆知,太母乃有史以来,最为贤德、慈圣之太母!“

少主临朝,而且这个少主已经得到了广泛拥戴。

法律上,还规定了在室女的财产继承份额。

太皇太后见着这個场面,自然很开心,连忙带着向太后、赵煦以及其他在帷幕内的太妃、贵妃、贤妃们起身。

晏氏是大中祥符七年生人,如今已七十有二。

终于,外戚、勋贵们家里的命妇拜贺完毕,轮到宰执大将们家里的命妇了。

“臣妇在……”

这些人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

自己万一不幸,留下的儿女被人欺负了怎么办?

对她们来说,当然会想要一个像文氏这样的继任者。

然而,那么大一个包绶,就在那里放着。

赵煦瞧着,微微抿了抿嘴唇。

至少在老狐狸中,算是很讲义气的人。

“太母、母后……”赵煦看向两宫,道:“可能还不知晓吧。”

顿时,全场都安静了下来了。

赵煦却微笑着,继续说道:“太母、母后,包孝肃家的贤妇,可不止永嘉郡君。”

为什么偏偏是文彦博愿意嫁孙女给他?

而此事,又进一步加强和强化了,朝野上下对赵煦‘对孤儿很敏感’的人设的认知。

“古人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如今看来,果然如此。”

从上到下的人,只要擦边,都可能被卷进旋涡里。

逼死了最好——这样,将来会少一个分家产的。

别说士大夫们不答应了,赵官家也不会答应!

女户?!

得少生好几个孩子!

甚至将其推到了一个不属于他的高度。

这股风潮,直到官家的聪俊,传遍天下,以幼冲之年,通读春秋、尚书,然后开始参与政事,才慢慢结束。

“原来如此……”两宫都在心里面想着。

向太后微笑着问道:“夫人身边的可是包孝肃公家的新妇?”

没办法,这样的事情,在现在,只要出了,就是天大的政治事情。

她微微有些驼背,身上穿着的,也是一件比较旧的命妇章服了,头冠上的饰品更是稀少的可怜。

正是因为这些事情,赵煦才愿意和文彦博一起玩游戏。

包绶这个包拯的幼子,就成为了一个可以利用的棋子了。

也是同样的道理。

当即就有人,立刻去请那位还在殿外待命的永嘉郡君去了。

赵煦看过去,发现文彦博的这个妻子,似乎很年轻,最多不过五十岁!

所以,赵煦压根没怎么上心听向太后的介绍,只是虚应故事。

“另外,命人立刻去制作永嘉郡君与文夫人入宫的信物!”

她也算是个有福气的人了。

赵煦微笑着,继续说道:“太母、母后可能还不知道吧。”

他们为什么不嫁孙女?

是没有吗?

对统治阶级而言,怎么忽悠人始终是统治的核心问题。

其他人也都是若有所思。

文氏也是第一次面对这样的情况,有些受宠若惊,连忙道:“臣妇不敢。”

文氏受宠若惊连忙跪下来谢恩。

都是庶出,都是文彦博的孙女,也都是卑微如杂草一般默默生长的女子。

因为在当今大宋,寡妇再嫁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也正是因此,一个主动选择不改嫁,而是留下来,抚养年幼的小叔子,将之拉扯长大,教育成人,崔氏的形象,瞬间就丰满起来。

原因?

天威无常可没有人敢拿着自家的户口本,来赌一下皇帝会不会对这样的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六哥点了名,特旨推恩诏入宫中的人,自然要让所有人都知道。

今天记住了,等到十二月赵煦过生日,恐怕早就忘了。

“这一位,则是文太师之妻陈国夫人王氏。”

对于那些不关心包家的人来说,这就是传奇故事了。

所以,很多家庭,庶出的儿女,是过的很凄惨的。

向太后也道:“娘娘所言甚是。”

“诸位夫人免礼。”她微笑着说道:“诸位夫人,亲身来贺老身生辰,实在是叫老身欢喜。”

赵煦却是回头看了一眼文熏娘。

入眼所见,皆是微微颤颤的老妪。

当即便道:“免礼!”

“而夫人视若己出,一视同仁,悉心抚养,可谓贤德!”

两宫一看崔氏的打扮和模样,就对赵煦的话信了八九分了。

“朝廷当要褒奖才是。”

所有人的视线也都汇聚了过来。

一般士大夫丧妻再娶很常见。

而对两宫而言,抚养、教育孤儿平安长大的寡嫂、贤惠的妻子。

他虽然不至于和雍正一样,在给大臣的批示里肉麻的表示:朕对卿的爱,实在是无以言表……

“臣妾拜见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帝陛下。”

因为朝廷上的皇帝就是典型。

某些地方,溺婴成风就是因为这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