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章 封赏(2)(1 / 2)

第561章封赏(2)

“李卿,章相公的勋爵呢?”赵煦再次询问:“可都定好了?”

李清臣持芴奏道:“都堂也大略商定好了。”

“惇可勋转上柱国。”

这没什么好说的。

大宋的勋位,一直就是个荣誉性质的头衔,类似装饰品。

而且,还是最不重要的装饰品。

这也足够了。

所以,这支部队,必须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反正,在现代的列强,无不是文官统帅三军。

李清臣也不瞒他,将御前的安排,与张璪说了。

这些在汴京城里,属于安置闲散宗室、待罪武臣的官爵。

李清臣顿时明白了,这是官家的承诺——狄咏不会再次领兵出征。

无非是害怕狄咏继续掌军出征,再继续立下不世之功,然后回朝抢了他们的位子?

须知,在熙宁之前,大宋还是有武臣拜执政的例子的。

“过个两三年,朕将御龙第一将,改为新军后,其自会离任。”

因为,名额是固定的,但谁有权推荐,推荐几个人?

土官们可以连夜回家祭祖了。

可能一代人还看不出效果,但两代、三代,成绩就会出来!

所以,他微微抬手,打断了李清臣的吟唱。

李清臣持芴答道:“自隋唐以来,隶于高平。”

张璪听完,吁出一口气,摇头道:“章子厚还真是简在帝心啊!”

这样一来,狄氏和天家就是一家人。

所以,赵煦一直很注意这一点。

章惇之后,自是狄咏。

在广西、交趾地区,依然含金量十足!

土官们就喜欢这个!

直龙图阁、广西转运使苗时中,寄禄官升朝奉大夫,加龙图阁学士,为江淮六路发运副使。

广西走马承受公事高遵惠,为客省使、岷州防御使,直接飞升成为横班,除了继续担任广西走马承受公事外,兼任安南道巡防使。

因为一般,像三衙殿帅这种级别的武臣,能领兵出征,只有一个可能——御驾亲征,为王前驱!

赵煦却直接道:“就这么办吧。”

况且,大宋也不是没有武将的自留地。

“奏知陛下……”李清臣揣着明白当糊涂禀报道:“广西经略安抚使司,还上报了一个十八岁之机宜文字的名字,臣等惶恐,不敢擅专,乞陛下圣裁。”

居然为了加强章子厚的威权,直接复活了‘紫宸殿学士’。

真庙、仁庙两代,武臣出任枢密使,更不是什么罕见的例子。

赵煦在这个时候,插手其中,特旨增加广西发解试员额二十,同时,增加广西可录太学员额二十五人。

至于以文驭武对不对?

这就见仁见智了。

却是安南宣抚使司衙门的权力。

赵煦听着,微微颔首,对此没有什么意见。

他们要的,也只有这个。

这自然是不可接受的。

但其实赵煦很满意。

李清臣低下头去,问道:“若如此,臣恐伤天下将士之心。”

这御龙第一将,就可能离开赵煦的直接控制。

张璪和韩绛走得非常近,几乎可以被认为是韩绛的心腹了。

此外,这还是根胡萝卜。

“至于爵位……”李清臣低下头去:“惇乃以阳城县开国伯,出镇广西,都堂以为,惇破交趾,拓土千里,功在社稷,可进开国候,加食邑一千户户,食实封四百户。”

很不错!

那就高高挂起来吧!

当初,旧党控制的学士院,在给王安石封国公的时候,就特别挖坑恶心过王安石一次。

外人是很难干涉的。

超授寄禄官也就罢了。

“皇城使、庆州刺史、广西兵马都总管兼广西茶马公事臣咏,总率三军,扫荡交州,克定八州,前后斩俘十余万,拓土千里,都堂以为,咏可落皇城使。”

于是,有功将帅的封赏很快就被拟定下来,并形成了文字。

但问题狄咏身份很特殊。

作为暴力机器的军队,始终都被置于文官的统帅下。

当大部分事情,都汇报完毕,李清臣的神色,忽然有些犹豫起来。

机宜文字,是安抚使、宣抚使自己征辟的私人幕僚,朝廷也是认的。

狄咏能打?

然后就不再说话。

正好,高平是在古魏国境内,而章惇在赵煦的上上辈子,被封魏国公。

只在心中感慨了一声:“大宋的文臣士大夫们的阶级觉悟就是高!”

他们是真的,将这个天下,这个国家,视作了他们的私有物。

所以,都堂的算盘,是打的很好的。

对李清臣的缜密心思,有了几分欣赏。

看上去,赵煦这一手,是在开历史倒车。

众所周知,一旦某个东西,被某个集团长期控制。

同时还将其职权、差遣彻底拉满!

所以啊……

哪怕升到顶了,也不会加一个铜板的俸禄,更不会有半点其他方面的待遇增加。

嗯……

无论新党、旧党,都有很高的主人翁精神。

土官们肯定会‘内举不避亲’,将这些员额,全部给他们的子孙!

赵煦轻笑着点头:“善!”

这么多年来,王安石隐退江宁,其中未尝没有因为这个事情,而失去了信心的缘故——王安石是一個极度敏感,而且很容易钻牛角的人。

这样,狄咏一辈子就被锁在了京城。

于是,赵煦问道:“那都堂可想好了,择何地为章相公封地?”

勋位制度之所以还能维系存在,完全就是传统的惯性力量在作祟。

人家一家人,自己内部协调好就行了。

只要协调好步骤,加强沟通和理解,做好内部利益妥协。

东府的中书侍郎张璪已经在等着他了。

几乎是都堂报什么,他就批什么,顶多做一些微调。

剩下的封赏,赵煦就没再干涉了。

李清臣听着,顿时明白了——这个事情,就不要去打扰两宫了,区区一个十八岁的机宜文字,都堂自己安排相应的升赏就可以了!

于是恭恭敬敬的拜道:“臣谨遵旨意。”

既然如此,那他就不可能威胁到士大夫们执掌西府。

要知道,这个殿学士职,哪怕在过去,也轻易不授人臣。

“诺!”李清臣躬身再拜:“臣便以此,上禀两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