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5章 仁义在口,刀剑在手(2)(1 / 2)

第535章仁义在口,刀剑在手(2)

“臣是陛下的臣子……”蔡京想了很久,才终于低声答道:“陛下希望臣做儒臣,那臣就是儒臣……”

赵煦眯着眼睛笑起来,对他的这个回答,还算满意,道:“朕希望,卿能记住今日之事……谨守儒臣的本分!”

儒臣的本分是什么?

对皇帝来说,简而意之,就是一个‘忠’字罢了。

“陛下德音,臣必铭记。”蔡京立刻再拜。

赵煦点点头。

但,赵煦知道的,蔡京以后肯定还会再犯。

连寄禄官都没有贬,只是罢去差遣,命其回家,交由韩绛管教。

那就是做梦了。

“卿等忠于王事,便无须担心……”

“故自登位以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恐因朕之年少德薄,行差踏错,以羞皇考圣德!”

但赵煦没有。

虽然他心里面明白,小官家的这些话,听听就得了。

但他这个皇帝,确实不同于历代赵官家。

至少在现在,他不想走。

赵煦听着,抿了抿嘴唇。

虽然他未必会一直这么想。

赵煦嗯了一声,对蔡京道:“皇考在时,曾教过朕为君之道……”

这些人会不懂?

他很亲民,甚至肯屈尊降贵,配合元老、大臣,在国史上刷名声、地位。

于是,赵煦对蔡京笑了笑,就走到他面前,拉着这位大臣的手,道:“卿愿为儒臣,朕自当以儒臣待之。”

但想要让这些人,真的对他全身心的忠诚。

赵煦看着蔡京,淡淡的说道:“书云: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蔡京诧异的抬头看了一眼赵煦,发现小官家的神色无比认真。

也将他从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皇帝,改造成了芸芸众生的一员。

因为这是法家术派的主张。

他虽然是皇帝,但对大臣们已经没有了那些天真、幼稚的要求。

听其言,观其行。

这从侧面证实了,小官家真的看过法家的书籍,而且已经有过研究了。

这才是韩绛、吕公著这样的老狐狸,肯和他合作的原因。

天子垂拱而治,百官各安其职。

甚至不同于历代皇帝。

实在不行,甚至愿意自己主动退让!

更重要的是,他肯考虑大臣们的利益。

于是,赵煦扶起蔡京,道:“卿不负朕,则朕不负卿!”

一个不小心,就会演砸,并酿成大祸。

春秋时代的孔子,就已经知道的事情。

他倒是真没对蔡京画大饼。

也是新党、旧党愿意捏着鼻子,在朝堂上合作的原因。

上一個演砸的人,叫:唐玄宗。

“故为君者,当仁义在口,刀剑在手。”

不止如此。

韩绛的名声和声誉,因此保全。

当今就涕泣流泪,拜道:“陛下爱幸如斯,臣当鞠躬尽瘁,以报陛下厚恩!”

臣子和皇帝的关系,一直很复杂。

蔡京咽了咽口水,腰弯的更低了。

毕竟,现实不是打游戏,会有恒定数值的npc。

因为,将法家的法、术、势三派手段,都学到手,并能用到出神入化的帝王。

这样的事情,大臣们眼睛不瞎,自然看在眼中。

他对大臣的态度很平等(在大臣们眼中),不止愿意听大臣们的不同意见,还肯和大臣商量、解释。

现代留学十年,他学的不止是知识,也不仅仅开阔了眼界。

蔡京被赵煦扶起来后,流着泪说道:“陛下之恩,如天之高,臣……臣……何德何能,能蒙陛下如此厚遇?当结草衔环,生生世世,为陛下牛马走……”

“用仁义安民,以刀剑保宗庙……”

但在东方,这样的帝王,自古都有。

反倒是,开始正视并且反思其历代赵官家对臣子们的那些苛求了。

蔡京再拜俯首:“陛下圣明。”

法家法、术、势三派的手段,并未炉火纯青。

安史之乱,就是这个自以为技术炉火纯青的帝王,自己把自己的国家给导向内战的结果。

哪里轮得到赵佶那个混小子捡便宜?

赵煦怕是早早的,在自己身体开始恶化的时候,就已经布置好了一切。

几个月下来,成都府那边,韩阶案的影响基本消除了。

哪有这么简单的事情?

你帮朕办事,绝对放心,朕绝不会让你背锅的。

蔡京自然听懂了。

也是在向蔡京传达一种交易的潜台词——卿报朕以忠,朕则以国士待之。

深感还是封建社会好啊!

就拿上次韩绛的孙子韩阶韩宗道在成都府搞出来的事情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