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8章拿捏
元祐元年六月甲辰(十八)。
因太皇太后圣节将近,宰执奉诏依故事,推荐天下有为才俊,可堪馆阁之人入京赴阙,参与馆阁考试。
于是,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韩绛举荐奉议郎张舜民、通直郎孙准、河南府右军巡判官刘安世等。
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吕公著上书举朝奉郎孔平仲、奉议郎毕仲游、孙朴。
中书侍郎张璪举承议郎赵挺之、梅灏,宣义郎陆长愈。
知枢密院事李清臣举承议郎盛次仲、太学博士王柄。
门下侍郎李常举宣德郎陈察、太学正晁朴之等。
“他们应该能懂朕的意思!”
尽管他们是在演戏——但这也证明了,大家是真的怕,怕那位日后拉清单,把仇记在了他们子孙头上。
“也不是冲着今日都堂上报名单来的。”
这要换朱元璋,赵煦感觉,如今都堂上的宰执都得去玩九族消消乐了。
也就是他心宽,看得开,知道大宋就是这个德行。
“官家的脾气,不是冲着厚卿来的。”
宰执推荐的二十多个依制推恩入京参加馆阁考试的‘才俊’。
他其实一直收着自己的书法,很少真正的炫技。
如今看来,她学的不错。
“官家既不会因此降罪厚卿等,日后也不会追究此事。”
“到时候,就可以和文宽夫一样看戏喽。”
两人在都堂外,隔着壁照,对视了一眼,都看出了彼此的忧虑。
想要从内部,在现有制度上动手。
他也不怕被人指指点点——当年,他为了拜相,连温成张皇后家的臭脚也肯捧。
……
赵煦眉毛一扬:“是吗?”
所以,如今的大宋,其实已经走到了王朝末年。
“吾去拜见左揆。”安焘抢先说道。
两人说完,就出了都堂,各自骑上马,从宣德门出去,直奔两位宰相府邸。
这样或许可以让王朝延寿个几十年。
“老夫再有几个月也该致仕了!”
好在,他在现代留过学。
若是那样,大家伙有一个算一个,就等着百年后连香火都没得吃吧。
在东閤的书房中,文熏娘已经磨好了墨,还贴心的铺好了元书纸,并用镇纸压好了。
赵煦看着她的背影,微微抿了抿嘴唇,将冯景叫到近前,问道:“可知道文太师近来在忙些什么?”
让别人来承担大宋国内矛盾。
但实际上,赵煦的书法技术很高。
“朕想听着熏娘的念诵,小恬片刻……”
谁叫,这位陛下拿着他的软肋呢?
他韩绛韩子华,想要青史留名,还想要恩泽子孙,更想着将来去太庙,陪在先帝身边。
安焘哪里喝得下茶?
“老夫明日会与吕晦叔一起入宫,面见官家的……”
于是,两人打破了都堂东西两府执政非宰相召集不得私自会面的规矩。
赵煦在进入梦乡前,脑子里最后一个念头是:“朕的宰执们,应该都是聪明人!”
疑神疑鬼的自我脑补起来。
所以,他一直都是在用馆阁正楷在写字。
一盏冰爽的紫苏饮吃完,赵煦放下茶盏,看向在一旁低着头的文熏娘道:“熏娘替我磨墨吧。”
他忽然想和高家、向家联姻,要做什么?
赵煦的皇帝本能,开始发动。
比如张舜民,这位是大诗人、大画家,在现代都很有名的那种。
所以啊……
文熏娘入宫后,发育的很快。
赵煦点点头,接过茶盏,拿着勺子吃起来。
只能是乖乖的照着对方的意思做事。
名单送到赵煦手里,赵煦于是让冯景带人去吏部的官告院里,查一下这些人的告身、脚色,对这些人做一下背调。
等赵煦写完,她就适时的出来捧场了。
“听说是,太师家有两个孙子,好像是到了改定亲的年纪……所以,想和两位国亲结亲……”
于是,只能被他拿捏,被其敲诈。
……
考虑到女孩在身高上,本就不如男孩。
也是他能想到的唯一的解法——只要把大宋的问题,丢给别人。
孙准——孙爽的孙子,刘安世——刘航的儿子。
遇上这么一个官家。
然后他睁开眼睛,看向满脸焦急的安焘。
“官家,吃些饮子,凉快一些……”文熏娘奉上煮好的紫苏饮,柔声道。
“是吗?”赵煦微笑着,看向文熏娘问道:“熏娘以为,朕的这副字好在哪里?”
赵煦笑了笑,他自知道,文熏娘入宫后,就一直跟着庆寿宫、保慈宫里的那些高品女官学习各种知识。
得罪了他的文臣武臣勋贵,迄今没有一个能有好下场的。
赵煦唯一能做的就是捂住耳朵,假装天下太平,让利士大夫、武臣,再苦一苦百姓。
“官家的字,写的可真好,几有大家之风……”
在艺术这方面算是入门了。
那他家里几十口人怎么办?
看着安焘的神色,韩绛笑起来:“厚卿放心好了。”
“诺。”
“唉!”韩绛摇摇头。
只是他很少显露,偶尔写一写,随即就会销毁,没有留下痕迹。
所以……
说话间,他看了看在这书房里侍立的那些女官、内臣。
但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
很快,结果就报到了赵煦面前。
为什么?
因为,根据冯景从吏部官告院那边的调查结果。
但真正懂书法的,却知道他的字,已经有自成一体的格局。
何必这么兴师动众?
十二岁多不到十三岁的文熏娘在她的这个年纪,能有这个身高,已是很不错了。
这是在现代直播时,留下的毛病。
但,很快的,他们就听到了风声。
一张小脸,艳若牡丹,琼鼻晶莹可爱,樱唇丰润动人。
赵煦吩咐完就站起身来,走向东閤。
“熏娘给朕念一念这杜工部的诗吧。”
“与厚卿等无关。”
甚至连冯景都不会派去官告院——让石得一手下探事司的人,悄悄的去查就可以了。
他在韩绛面前,有些香火情。
所以,上次的李雍案,好几个执政在都堂和两位宰相发生了冲突。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嗯哼?”赵煦看向冯景:“什么买卖?”
和身高在不断发育的赵煦相比,也高出了几厘米。
比如说韩绛举荐的三个人里,就有两个是二代。
现在的文彦博,已经功成名就了。
结果只能是王安石变法的老路。
赵煦靠着坐褥,文熏娘对着他盈盈一礼,开始了轻声朗诵。
“厚卿啊……”韩绛悠悠的说道:“今日之事,切记不可外传,更不可到处宣扬……不然……”他对着安焘,露出‘你懂得’的神色。
好在,这个时候,冯景在旁边说道:“大家,臣听说,太师除了议亲,似乎还在高、向两家,谈一些买卖……”
为什么?
因为杜工部的这首《同诸公登慈恩塔》,最有名的一句是: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诺。”文熏娘乖巧的领命去准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