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断尾求生(1 / 2)

第503章断尾求生

直到回宫,赵煦脑子里,还全部都是孔方兄的身影。

三五百万贯呢!

“父皇辛辛苦苦,攒了十九年的封桩库……也就六千多万,不到七千万贯!”

赵煦回忆着,他和向太后,在宫中见到的那些封桩库。

熙宁三十二库,元丰二十库。

那些装满了丝绢、铜钱、黄金、白银、香料的封桩库。

真正的现金,硬通货,估计也就一半。

而正常的市场价,绢布一匹一贯三百文,纱布一匹一贯六百文以上。

尤其是那个汴京新报的胡飞盘,在这个事情上,上跳下蹿,唯恐天下不乱。

从此,日夜在君前候命。

赵煦摇摇头:“朕没有忧心!”

所以,所谓新党和旧党的斗争,本质上,就是围绕着社会财产和资源的再分配斗争。

先以范百禄——皇考近臣,朕之亲爱大臣的理由,任用为起居郎。

制度,六部尚书、侍郎,皆会加馆阁学士衔。

一个官僚垄断经济型社会。

当今官家即位后,更是优容备至。

太荒唐了吧?

刘奉世惨然一笑:“怎么不可能?”

新党也未必全部是改革派,其中混了不知多少投机客。

这说明什么?

天子认为,国家大事离不开这位平章军国重事、太师的辅佐、匡正。

赵煦叹息一声!

在他身边一直站着的文熏娘,听到赵煦的叹息,忍不住问道:“大家,在忧心什么?”

祖宗之制,碍止法下,这种升迁是磨勘所不能升的。

如今,李雍案也是这样。

朱光庭、吕陶顿时沉默了。

一百万贯,怎么都有的。

无论是利用追缴市易务欠款的机会,还是宋辽贸易。

甚至可能会成为新党反攻倒算的借口——你们在干什么?

你们上台才几个月?就做出这样的事情!

再让你们把持朝政下去,天下事还得了?

又菜又爱玩!

滚开,让真正的大臣来辅佐天子!

想着这些,刘奉世就对吕陶和朱光庭道:“元均兄、公琰兄……”

祸根甚至在安史之乱前就已经埋下。

御撵很快就到了福宁殿,在文熏娘的服侍下,赵煦走下撵车。

刑恕升任翰林学士后,范百禄特旨拜中书舍人,但依旧兼任起居郎,随时候诏。

随着刑恕顺利升任翰林学士,他空下来的中书舍人一职,由起居郎范百禄兼任了。

而在不久前,随着天子下诏,命都堂记苏辙姓名,列于堂薄。

范百禄可是根正苗红的旧党!

除了象牙等少数东西,剩下的其实都会腐朽、变质,然后贬值。

旧党未必就全部是保守派。

每匹不过三百文。

刘奉世点点头。

这也宣示着,苏辙不久将升中书舍人或谏院的左、右司谏。

哪怕后来彭汝砺因为张吉一案,驳回了诏书,因此得罪两宫,被改为中书舍人。

他还能活几年?

在官家如此厚遇下,范百禄什么事情都肯干!

梭哈一把,也应该可以凑到三五百万贯。

“母后!”赵煦上前行礼:“儿臣回来了。”

而现在文彦博一家,就至少能拿出三百万贯的铜钱、金银。

吕陶、朱光庭听着,都是微微点头。

可以树立一个铁骨铮铮,为国无惧权贵的形象。

那么,就只能是他们错了。

再查下去,拔出萝卜带出泥。

这两家又该有多少?

于是,整个社会一切向钱看。

于是,民间争产官司,数不胜数。

林希此人,铁杆的新党了。

“相反,朕很开心呢!”

“更不能让傅中司查下去了!”

“那个案子,不能再拖了……”

中司傅尧俞则扑在卷宗上,一个个的清查。

这个事情,还真的只有他们这些被迫要离京的人才能做。

乃祖伯,就是国朝名臣——范镇。

文熏娘在旁边看着,虽然她不清楚官家为何忽然变得如此开心。

他和刘奉世不仅仅是好友,还是知己。

比如说那些外戚勋贵们还有地方上的形势户们。

剩下的都是实物,是丝绢、香料、象牙……

他们在上个月上书,谈论太师文彦博,乞尊礼帝师,其实就是想要碰瓷。

所以,聪明的人,现在就该赶紧跑路,去外面避避风头,等风头过了,没有人记得这个事情再说。

这是大宋在立国之前,就已经决定了的事情。

文彦博这么些年,就没有对头了吗?

不可能!

所以,只要做得好,说不定就可以抱上一条大腿,从此平步青云。

“仲冯,怎忧心忡忡?”朱光庭问道。

所以啊……

因为,跨过去这一步,就摸到待制级别的门槛了。

于是,天子亲幸文府,慰勉元老。

可哪里晓得,事情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最初的奏疏,进了宫里,就石沉大海。

这元祐初年,众正盈朝的局面,可能会因为这个案子而受到影响。

……

所以,这个事情他们也不算全输。

文彦博今年已经八十一岁了。

“天子亲幸太师府邸……太师明日就会重新会客……”

傅尧俞,软硬不吃,铁面无私。

他也素来被人视作帝党。

“范子功?”朱光庭和吕陶惊呼出声:“怎么可能?”

但接任彭汝砺的,却还是旧党的林旦。

毕竟,他们是言官,吃的就是这碗饭。

文彦博又不是制钱,不可能所有人都喜欢。

官家要用的人,他们却想要阻拦。

“好!”向太后轻笑着,扶起赵煦,牵着他的手:“我儿回来了,母后就安心了。”

吕陶和朱光庭听着,面面相觑。

这也是安定先生治学的特点。

于是,小民的私产意识非常丰富。

搞不好,可能会牵扯到都堂。

虽然此事,十之八九又是安惇等人在放假消息——关押人犯的地方,现在都有着禁军把控,针扎不进,水泼不透。

整个汴京都知道了——有御史上书,请求让四朝元老,定策功臣文彦博退位让贤。

“嗯?”

“这些元老,又岂会连王珪都不如?”

事情再也不受控制了。

终于是把这个事情,从单纯的朝政,变成了民间广泛议论的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