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眉庄心中本就担忧安陵容会对甄嬛心生误会,不料采月一时嘴快,竟将此事脱口而出。她明白采月是为她抱不平,眼下也不好责备其多嘴。若是此刻对采月加以斥责,反倒容易让安陵容凭添疑虑,徒增隔阂。</p>
不过,回去之后还是得好好叮嘱采月一番。下次有什么话,切莫再当着众人的面说出口,以免让陵容与嬛儿之间平添不必要的误会。</p>
有些事情,大可等到私底下无人时再说与她听,真有什么麻烦,自有她来应对解决,不必急于一时,更不该在人前失了分寸。</p>
安陵容不解道:“姐姐,我近来也没见过浣碧呀,她怎会对我意见这般大?”</p>
沈眉庄沉吟道:“明日得空,我问问嬛儿,看看浣碧究竟是怎么回事。浣碧的举动想必嬛儿也不知晓,否则又怎会让她如此的不懂规矩。”她幽幽叹了一口气,方道:“如今我有些担心,就怕浣碧是被人挑唆或收买了,想要离间咱们与嬛儿的关系。”</p>
“这是自然,甄姐姐恐怕还被蒙在鼓里。不如让甄姐姐细细查一查,看看浣碧是否被人挑唆或收买。倘若真有背叛之举,也好让甄姐姐早做准备;若是没有,那自是再好不过。”安陵容语气中透着几分担忧,“无论如何,姐姐还是提醒甄姐姐多留心管教浣碧才是。我担心,以浣碧这般性子下去,迟早会开罪那些高位妃嫔。到那时,若连累了甄姐姐,岂不是更糟糕?”</p>
沈眉庄赞同道:“我也是这般想的。是得让嬛儿好好管教浣碧了,否则还不知她会给媛儿惹来什么事端呢!”</p>
安陵容嘴里附和,心里却在想,沈眉庄只怕会失望了。甄嬛虽会管教浣碧,只怕还会对浣碧多有包容,是狠不下心来训诫的。</p>
而且沈眉庄这一告状,浣碧恐怕会恼上沈眉庄,以后对沈眉庄应当也没了以往的恭敬,私下的小动作只会更多。</p>
只需让沈眉庄再多看到几次浣碧那些小动作,或是听到她口出狂言的话语,想必沈眉庄就会不自觉的脑补起来。或许还会认为甄嬛不过是在敷衍她,从未真心将她视作姐妹。否则,又怎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到那时,她怕是再难说服自己去相信甄嬛对浣碧的所作所为毫不知情了。</p>
人一旦开始脑补,不管事情的真相如何,在她心中便已经有了定论。</p>
如此一来,让两人离心就会更近一步。</p>
希望浣碧要好好争气呀,得让甄嬛慢慢成为“孤家寡人”才好。</p>
她不敢让甄嬛轻易丧命,除了担心会偷鸡不成蚀把米外,更是顾忌着这个世界会因甄嬛的死随之崩塌。一旦这个世界崩塌,而她自己只怕也难逃陪葬的命运。</p>
可甄嬛身上的女主光环又太强大了,让她心生忌惮,她不得不多做些准备。</p>
认真说来,明明剧里有那么多不合理的地方,可只要与甄嬛有关,所有人包括皇帝许多时候都跟瞎了一样。所以她得想办法削去甄嬛身边的帮手,将女主光环消磨掉,她也才能走到太后的尊位,找到回家的方法。</p>
说来纯元皇后改动“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一诗,这事没有被外人谈起,如今知道的也只有帝后二人,那么由此来看,纯元皇后应该是私下里说的,知道的人不多。</p>
偏偏在纯元皇后离世近二十年后,有人说出了这句同样被改动了同一处的诗,如此多疑的皇帝居然没有怀疑。</p>
好吧,就当皇帝的确没多想,毕竟只是一句诗而已,倒也不值得放在心上去琢磨。</p>
可后来,皇帝在御花园中偶然遇见甄嬛,彼时她正好杏花林中吹萧,吹的还是纯元皇后最拿手的曲子《杏花天影》。且甄嬛的神韵与容貌又同纯元皇后极为相似,在纷纷扬扬的杏花映衬下,恍若旧人再现。</p>
皇帝依旧也未生出半分疑心,只将这场相遇视为巧合。</p>
好吧,这也可以解释为皇帝正沉浸在失而复得的喜悦中,全然没注意到其他事。</p>
再后来,皇帝与甄嬛说起倚梅园时,发现那句“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是出自甄嬛之口。而更令他满意的是,甄嬛与纯元皇后不止是容貌相似,就连所精通的才艺以及性情,也都有六七分的重合。</p>
如此多的巧合与相似堆叠在一起,皇帝居然也不曾怀疑过甄嬛是否为他人刻意培养出来的棋子,送入宫中争宠是为了谋取皇位。</p>
一个被塑造得如此多疑的皇帝,在这件事上如此的不敏锐,也不曾对这些巧合生出疑心,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p>
拜托,那可是参与了“九龙夺嫡”并最终胜出的人啊!</p>
将康熙那样精明人物的心思都能揣摩得透彻,行事慎之又慎,且手段了得,又怎会连这点敏感度都没有?查都不查一下,就直接就接受了甄嬛的出现真的只是巧合。</p>
安陵容暗自思忖,这是雍正被抹黑得最无语的一次了吧。历史记载里,有人诋毁他心狠手辣,有人质疑他得位不正,还有人编排他弑母、残害手足,流言虽多,却从未有人质疑过他的脑子不好使,是个为女色所惑之人。</p>
这部剧将他塑造成一个有一些些色令智昏之人也就罢了,可前面所表现出来的疑心深重与各种谋算也容易因枕头风而动摇,简直像是把雍正的智商踩在脚底摩擦。</p>
倒不是为谁说话,就是觉得这皇帝看起来稍微蠢了些,有点没眼看了。</p>
雍正若是得知自己被塑造成这样一个容易被枕头风所蛊惑,甚至有时候看起来还有点蠢的模样,恐怕会深感无力吧。哪怕耗尽心力,再写十本《大义觉迷录》来辩驳,也难以洗清这等荒唐的印象了!</p>
不过安陵容也能理解,毕竟这是改编自小说的影视剧。将原本架空的朝代硬是套在了雍正年间,导演和编剧也是竭力去圆融这其中的矛盾与不合理之处了。然而,却依旧难以弥合诸多逻辑上的别扭,这也实属无奈。</p>
再一个戏剧也需要有冲突,更需要艺术化的处理。若与历史如出一辙,那便少了些许引人入胜的趣味,还会觉得有些枯燥,还不去拍历史剧。</p>
如此安排,也是为了让剧情更加扣人心弦、跌宕起伏!毕竟,艺术的魅力往往在于它能将一些真实之事揉进虚构的世界里,真真假假,从而吸引观众的心弦。</p>
不过有些不合理的地方哪怕她特意不去想,也说服自己这是剧情需要,可还是忍不住想要吐槽一二。</p>
尤其是太后、皇帝、皇后联手做局让华妃小产一事,已经不仅仅是将皇帝塑造成一个眼界智商皆一般的人,也在侮辱观众的智商呢。</p>
为什么这么说呢?按着华妃现在的年纪推算,她入雍亲王府时十七岁左右,也就是说那最少是七八年前的事。华妃约摸在入府的次年有孕,在怀孕六个月左右小产,也就是说那会儿离皇帝登基最少还有差不多六年的时间。</p>
怎么,莫非皇帝开了挂,未卜先知自己日后必能登上皇位?可别忘了,当时正值“九龙夺嫡”的白热化阶段,也是后期的最关键时刻,先帝正是对这群斗得如乌眼鸡的儿子们都抱持着深深的戒备以及暗中考验之时。</p>
这个时候,皇帝不去思量如何不动声色的通过先帝的考验,以期在这场你死我活的较量中胜出,反而开始担忧起自己登基之后,年羹尧是否会扶持华妃之子谋权篡位了?</p>
更别提,那会儿的年羹尧正被川陕总督音泰弹劾延误军情,应该革职,但康熙帝命其从宽留任。</p>
那会儿的年羹尧都还不是封疆大吏呢,皇帝有必要防备他成这样吗?至于吗?眼界真的那么短浅的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