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青来到荣喜堂
这次比上次人还全,
不止贾母,贾赦和贾政也在,三代的荣国府男丁贾琏、贾宝玉、贾环都在,甚至贾兰这个四代也在。
此外就是一群女眷,邢夫人、王夫人、王熙凤、李纨,惜春、探春、迎春、林黛玉,
李长青还见到了薛宝钗。
薛宝钗比林黛玉来得晚一些,这段时间李长青一直在忙科举的事,虽然听说薛宝钗来了,却还是第一次见。
薛宝钗也很漂亮,和林黛玉相比,林黛玉多娇柔,而薛宝钗则属于端庄大方的美。
李长青向众人见礼,
贾母笑吟吟地叫李长青过去,拉住李长青的手笑着道:“瞧瞧这孩子,上次见还带着几分书生气的腼腆,如今中了秀才,眉宇间都透着清亮!”
转头对着邢夫人、王夫人笑道,
“咱们府里的子弟,若都有蓉哥儿这份上心劲儿,何愁不成器?”
说罢又拍了拍李长青的手背,
“往后常来园子里走动,老太太这儿总给你留着爱吃的糕点,也多指点指点宝玉他们学问。”
贾赦在旁边道:“蓉哥儿算是出息了,读书读出了些名堂,比那些整日只知遛鸟斗蛐蛐的强多了!”
说到这里扫了一眼贾琏,
贾琏吓得一缩脖子,
贾政起身走到李长青面前,神色庄重却难掩欣慰。
“蓉哥儿,科举之路虽难,你却迈出了扎实的第一步。”
目光扫过贾宝玉、贾环、贾兰几人,道:“读书非为虚名,是为明事理、立品行。你们当以蓉哥儿为榜样,每日的功课不可懈怠,莫要辜负了家族期许。”
“人家蓉哥儿能把秀才考下来,你们就该多学学,别总让长辈操心!”
贾宝玉被说得不敢抬头,贾环更是瑟缩在后边,也就贾兰神色还算从容。
李长青看看贾宝玉、贾环、贾兰几个,
笑着道,
“我这次过来,给宝二叔、环三叔,还有兰弟弟带了些东西,也不是什么贵重物品,都是我平日学习时自己临摹的《千字文》《三字经》,送给他们当做礼物。”
“琏二叔已经不读书,就不送了。”
说着从袖口里拿出三个折叠书册,
递给贾宝玉一本《千字文》,递给贾兰一本《三字经》,递给贾环一本《弟子规》。
“科举不止靠读书,还要有一手好书法。”
贾政最喜好书法,赶紧从贾宝玉手里拿过《千字文》打开看起来,看过之后不禁赞叹道:“好字,蓉哥儿的字已经有大家风范了,难怪科举能取中,哪怕文章弱上三分,有这书法在,考官也要给中上评价。”
几个册子在众人手里传阅,
众人纷纷夸赞蓉哥儿的字真好。
贾政又看向贾宝玉、贾环、贾兰三人,要求他们今后努力练字,不求达到李长青的水平,但也不能太差,不然会影响科举。
贾宝玉和贾环的脸都有些难看,
没想到过来看个热闹,无缘无故被教训一顿。
送完字帖书册,
李长青又说道,
“正好今天老太太在,大老爷和二老爷也都在,孙儿正好有一件事想和你们商量商量。” 李长青说道。
“哦,什么事?”
贾母问道,
“是关于咱贾家族学的事,我有意振兴族学,为贾家子弟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让贾家子弟多些出头机会,准备对族学改革一番。”
“改革” 一词并非现代词语,早在唐宋就多有运用,意为调整、完善礼仪和制度,和现代意义相差不大。
“蓉哥儿打算如何改革?” 贾政问道。
“族学以前是由代儒太爷负责,可他老人家毕竟年岁大了,精力已有些不济,而且如今科举与几十年前的情况变化很大,我觉得族学子弟需要年轻些的教师来教授才好。”
“还有就是族学的规章制度也要加强,”
“咱们也不必标新立异,我决定借鉴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钟山书院的规矩来制定就行,我已经写了一份规章,请老祖宗和两位老爷看看。”
说着又从袖子里抽出一张纸,
贾政接了过去,轻声读了出来,
贾家族学校规:“立德树人、潜心治学”。
规范日常言行,要求学生言行举止符合礼仪,待人谦逊恭敬。如 “见师长,必肃衣冠,端拱而立”,与同学相处需 “和睦同心,切磋砥砺”,禁止争吵、傲慢等行为,要求学生 “居处必恭”“步立必正”,从日常细节培养修养。
学习内容依旧以儒家经典为核心,兼及诗词、算学、史书、诸子著作等。要求学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每日必须完成固定学习任务,如背诵经文、撰写心得、练习写文章等。
日常纪律严格要求,族学对学生的作息、生活行为有明确约束,避免散漫度日。
作息时间遵循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的规律,规定固定的起床、上课、自习、休息时间。李长青还规定了中午不许回家,到时候族学管一顿午饭,午饭后简单休息半个时辰就要继续上课。
不得随意请假旷课,没有特殊理由不给假;不得带仆从进入族学;还有一项就是,所有人统一穿校服,全部穿青灰色书生袍,避免出现学生攀比而影响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