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第一所华兴希望小学落地(1 / 2)

几个月后,在红旗小学所在乡镇的中心地带,第一所“华兴希望小学”拔地而起。

这所学校没有选择在更偏远的原址重建,而是建在了交通相对便利的乡镇中心。

这个决定经过了深思熟虑——虽然部分孩子上学路途变远了,但集中办学能够惠及全乡十几个村寨的适龄儿童,让更多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为了弥补路途遥远的问题,华兴投入专项资金,不仅为学校配备校车定点接送,更建设了设施完善的寄宿制宿舍,并提供一日三餐的营养餐食,所有费用均由华兴教育基金承担。

开学典礼那天,整个乡镇都沸腾了。

崭新的教学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标准化的操场上飘荡着欢声笑语。

最让家长们感动的是,学校不仅教室明亮宽敞,还配备了图书室、科学实验室,这些都是他们从未想象过的。

刘振华站在人群中,看着那些穿着崭新校服的孩子们欢快地在校园里奔跑。

刘爱国如今被任命为这所中心小学的副校长。

开学典礼上,他看着台下那些熟悉的小脸,声音哽咽却充满希望:

“孩子们,从今天起,你们再也不用在天不亮就起床赶路,再也不用在漏风的教室里上课了。”

典礼的高潮,是乡党委书记和乡长一同郑重地邀请刘振华上台。

乡党委书记紧紧握住刘振华的手,面对台下众多乡亲和师生,激动地说:

“今天,我们全乡老少能拥有这样一所现代化的学校,孩子们能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首先要感谢的,就是刘振华先生和华兴集团的深情厚谊和慷慨捐助!

这不仅是给我们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更是给了我们整个乡镇发展的希望!

我代表乡党委、政府,和全乡一万多名群众,向您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他的话音未落,身着康巴藏族鲜艳传统服饰的家长,便捧着洁白的哈达,怀着最庄重、最诚挚的敬意,缓缓走上台。

在这个位于川西高原的乡镇,敬献哈达是人们表达最高感激与祝福的古老仪式。

他们将象征尊贵、吉祥与纯洁的哈达,一条条轻轻地披在刘振华的肩上……”

一条,两条……洁白的哈达在刘振华的颈肩上渐渐堆积,如同环绕山巅的祥云,又似这片土地上最纯净的雪山,承载着无数家庭沉甸甸的感激与祝福。

刘振华微微躬身,配合着每一位乡亲的动作,他的眼眶有些湿润,每一次哈达轻柔落下的触感,都直抵他的内心。

当最后一位家长代表退后,刘振华肩披厚重的哈达,步履沉稳地再次走到话筒前。

他环视着台下那一张张被高原阳光亲吻过的脸庞——有皱纹纵横却眼含热泪的长者,有神情激动、用力鼓掌的年轻父母,更有无数双清澈明亮、充满好奇与憧憬的孩子的眼睛。

操场上一时间安静下来,只有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他深吸一口气,声音因激动而略带沙哑,却清晰地传遍校园的每个角落: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乡亲,老师们,亲爱的孩子们!”他首先向着台下深深鞠了一躬。

“站在这里,肩上担着大家如此厚重的情谊,我刘振华,以及我们整个华兴集团,都感到无比的荣幸,也感到肩头沉甸甸的责任。”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崭新的教学楼、宽阔的操场,最终落在那群孩子身上。

“几个月前,我第一次来到这里,看到孩子们在昏暗教室里依然渴求知识的目光。

那一刻,我就知道,我们必须要做些什么。

教育,是改变命运最根本的力量,是点亮内心、照亮前路的那盏灯。”

“今天,我们看到了这盏灯,在这里,被点燃了!”

他的声音陡然高昂起来,充满了力量,

“这所希望小学,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它更是一个承诺!

是华兴对这片土地、对孩子们的未来,许下的一个庄严承诺!”

掌声再次如潮水般涌起。他抬手示意,继续道: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把学校建在乡镇中心?因为我们希望,这里不仅能汇聚全乡的孩子,更能汇聚全乡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