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汉室宫变何进被杀(1 / 2)

三国女帝 陈凌公子 2807 字 4个月前

何进诛杀蹇硕之后,更进一步想肃清皇宫内所有宦党。与此同时,袁绍也向他进谏,说道:“前窦武欲诛内宠而反为所害者,以其言语漏泄,而五营百官服畏中人故也。今将军既有元舅之重,而兄弟并领劲兵,部曲将吏皆英俊名士,乐尽力命,事在掌握,此天赞之时也。将军宜为天下除患,名垂后世。中官亲近至尊,出入号令,今不悉废,后必为患。”

“本初之言极是,然而某虽受诏领禁兵,却不宜轻出入宫省,得有万全之策方可行动。”何进虽非常赞同袁绍的说法,但是他不想贸贸然行事,这样只怕诛杀宦党不成,反而落个谋反的罪名。

“谋事在人,某不才,愿为将军出谋划策。”袁绍说道。这袁绍早就看那帮宦官不顺眼了。堂堂七尺男儿却要看那帮不算是男人的男人脸色,官衔还矮他们一截,你说他不窝火才怪。要是何进能将那帮宦党除掉最好,要是不能,他也可以在行动中捞点好处。

“如是甚好!”何进说道。于是他称病不入陪丧,也不送山陵,而是与袁绍留于府中定筹策。

商量好之后,何进进宫将他们的计划禀告何太后,然而大出何进所料的是何太后并没有马上答应。

何进见何太后犹豫不决,继续进谏道:“禀太后,当今宦党惑乱,干预朝政,宜早除之。姑息养奸,只恐天下不服,望太后尽早定夺。”

其实在何进到来之前,他的弟弟何苗才刚刚离开。何苗平时收受那帮宦官的贿赂,自然不想被何进给断了财路。正所谓“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当他知道何进要肃杀宦官之后,便提前面见何太后,并对何太后说道:“大将军专杀左右,擅权以弱社稷。中官在省闼者或数十年,封侯贵宠,胶固内外。进新当重任,不宜诛杀。”

何太后原先不以为然,但是现在思及何苗的话,则深信不疑。她对何进说道:“中官统领禁省,自古及今,汉朝故律,不可废也。且先帝刚刚过世,陛下尚且年幼,不宜生乱。”

何进不好当面违背何太后的意思,只好暂时搁下。

袁绍当然不会善罢甘休,他劝何进说道:“大将军何不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这袁绍之所以这么建议何进,其居心叵测。

何进赞同袁绍的建议,决定依计行事,说道:“此议可行!我稍后写书予董卓等,令他等即刻入京勤王。”

主簿陈琳一听,立马劝谏何进,说道:“此举不妥,《易》称‘即鹿无虞’,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之大事,其可以诈立乎?今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此犹鼓洪炉燎毛发耳。夫违经合道,无人所顺,而反委释利器,更征外助。大兵聚会,强者为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秖为乱阶。”

卢植也极力劝谏,说道:“据下官所知,董卓凶悍难制,实为虎狼,引他入关,必生后患,请大将军慎重!”

“吾意已决,汝不必多言。”何进一心想除掉心患,根本听不进去。于是他西召前将军董卓屯关中上林苑,又使府掾太山王匡东发其郡强弩,并召东郡太守桥瑁屯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诛宦官为名。一时间,黑压压地一群饿狼向着摇摇欲坠的汉朝都城压境。

何苗虽贪婪,却也能看出大事不妙。他劝谏何进说道:“黄门内侍者,皆出于贫贱,贪图富贵而沦为阉人。再者,内侍弄权,故而有之,时下方立新君,不宜生乱。

汝引军入关,恐怕是引狼入室,后患无穷呀!不如与省内(即宦官)言和,是知覆水不可收也。”

何进本来就不是果断的人,听他弟弟这么一说,明白事情的严重性,愈发变得犹豫不定。

这时,袁绍又冒出来了。他对何进说道:“大将军,现在交构已成,形势已露,事留则生变,将军何不早做决定,反而犹豫不决?”

正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何进思来想去,最后拿定了主意。他以袁绍为司隶校尉,假节,专命击断;从事中郎王允为河南尹。袁绍一面派洛阳方略武吏司监视宦官情况,一面催促董卓等使驰驿上,欲进兵平乐观。

何太后得知情况之后,十分惊恐,不得不罢免了中常侍小黄门,把他们交给何进,只留下平时亲信的人,以守省中。那些常侍小黄门纷纷向何进谢罪。何进对他们说道:“天下匈匈,皆冲诸君而来。今董卓垂至,诸君何不尽早各自回归故里?”

“大将军,我等皆是阉人,早已无根,无故里可回。”小黄门悲泣着说道。这倒是事情,做宦官的大多是家境贫寒的人,在宫里当差不过是求三餐温饱而已,并非所有黄门都能像张让一般飞黄腾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