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锦州城(1 / 2)

夏日初至,威北将军府度过了一段低迷期,大将军谢戎整日紧锁眉头,少将军谢霁也没了往日的活力,再也看不见以往的笑脸。

将军夫人荣乐是个温婉的女子,她将一件薄外衫搭在了正在窗边长吁短叹的谢戎身上。

“虽然已入夏,但凌晨的风还是刺骨,将军莫要伤了身子。”她也站到谢戎身边,随他一同看向窗外落雨泠泠打在打瓦片上。

谢戎肩头一暖,面色仍旧沉重,“陛下昏迷不醒,宫外多方势力正虎视眈眈,太后却色厉内荏,我怕...”

将军夫人握住丈夫的手,安抚地拍了拍,“将军可是怕陛下身处险境?”

谢戎沉默点头。

荣乐温柔一笑,“陛下是个好孩子,他小时我也见过几次,虽说贪玩了些,但小小人儿礼貌有加,见到我还亲切向我问好。”

谢戎也想起了过去的事,笑道:“是啊,当时陛下还与霁儿争你做的糕点,霁儿说不过,哭得人心疼,泪宝似的。陛下还说让你进宫时都要带上糕点。”

两人说起这事时皆忍俊不禁,仿佛看着两小儿争执不休的场面还在昨天。

笑着笑着,谢戎又是一声长叹,“也不知太后那妇人是如何教导的陛下,竟从那样一个玉雪聪明的孩子变成这般...居然还因惧怕猛虎从高台跌落,唉...”

谢夫人也有些低落,那个笑着向她讨要糕点,还夸她好看的孩子终是不见了,可为了抚慰丈夫,她没有露出一丝旁的情绪。

“正因如此,将军就更该为了小陛下而努力,在这里哀叹对于周朝的未来没有任何用处,现在局势混乱,将军是三公之一,必将做好万无一失的准备才是。”

谢戎搂过她的肩膀,谢夫人也顺着力道靠在了他的肩上,只听谢戎声音低沉,“我有时在想,坚定保皇是否是对的,陛下如此...”

谢夫人慌乱捂住谢戎的嘴,四处张望,着急道:“将军慎言!”

说完,谢夫人想到这些年陛下的暴虐无道,也沉默下来,她对陛下的印象始终停留在孩提时期,她一直想要一个那样好看的孩子,可她...

谢戎瞧见了她的低落,将她搂紧了些,低声安抚道:“夫人莫怕,为夫知晓了。”

他谢家永远是坚定不移的保皇一派,任他们如何内斗,除非陛下有令,他们永远不会陷入纷争。

门外忽然传来付叔含着喜悦的敲门声,“将军!夫人!宫内传来消息,陛下,醒了!”

谢戎紧绷的肩膀终于松懈下来,大笑三声,连声唤道:“好!好!大善!”

谢夫人也终于绽开笑意。

“霁儿可知晓了?”谢夫人问道。

付叔点头,“已经派人去说了。”

谢夫人含笑点头,“那就好。”

谢戎不解,低头问自家夫人,“霁儿也开始关心国家大事了?”

谢夫人神秘地笑着,看得谢戎满脸怪异,“夫人何故发笑?”

谢夫人睨了他一眼,“什么你都知晓,却不知晓儿子的心事。”

谢戎更加迷惑,“霁儿有什么心事?他不是成天只知道练武吗?”

谢夫人捂嘴笑了起来,“还是等时机成熟,让儿子自己告诉你吧。”

谢戎对于夫人的哑谜十分不解,却也没多加询问,只伸伸懒腰活动着关节,舒心道:“陛下醒了,那些家伙一定要睡不着了,一想到祁蕴那个老匹夫会气得吃不下饭,我觉得我可以打上两套拳。哈哈哈。”

说着,便神清气爽地到院子里打拳去了。

谢夫人无奈地笑着,忽然想起了什么,她唤来付叔,“你去霁儿院子里看看,把他知晓陛下醒来后的情况说与我听。”

付叔不解其意,却也没有询问,只点头应下后便匆匆去了谢霁的院子。

不多时,他便回到了主院,脸上笑意藏都藏不住。

谢夫人从位子上起来,好奇问道:“如何?霁儿作何反应?”

付叔笑着摇摇头,仿佛十分无奈,“少爷听到这个消息先是发愣,然后猛地从床上窜起,再三询问陛下是否苏醒。然后从枕头边摸出一只簪子细细抚摸,脸上神情如哀似怨,倒像是...”

付叔眯着眼找着形容,“像是...”

谢夫人接话,“就像是当年将军给我送东西,我却久久不回信的样子?”

付叔拍手,“对,没错!”他忽然僵住,“夫人...是如何知晓...将军他...”

谢夫人但笑不语,“然后呢?”

付叔对将军自以为摸透夫人心思的沾沾自喜表示默哀,接着道:“然后少将军便一拍桌子,咬牙切齿道:‘我再想他我就是大周第一大傻子!’其中怨气便是远在院门口的我都能感受一二。”

谢夫人捂唇轻笑,“霁儿长大了。”她看向付叔,“他人呢?”

付叔道:“正在院里与将军练武呢,看样子倒是没了前些日子的低沉,被将军打了也笑嘻嘻的。”

谢夫人无奈摇头,“这父子俩,真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再大的事,打两拳就没了。”

付叔赞同点头。

谢夫人走至窗边,望着那一碧如洗的蓝天,夏日的雨总是来的快去的也快,刚刚还打得屋瓦片劈啪作响,现在又好似从未出现,天空透着光亮,最后的一抹黑暗也被驱散。

她唇角带笑,眼底满是温柔,“天,终于亮了。”

祁钰是在放完第一波赈灾粮后得知陛下醒了的消息的。

锦州突遇大水,此时尚未回过气,夜晚的锦州城漆黑一片,一眼望去,几乎找不见半盏灯。

祁钰笔下不停,一直比对着钱粮数目,听到这个消息也只是淡淡道了一句:“父亲有何吩咐?”

夜九禀告道:“侯爷命您不必加快赈灾进度,如同计划的慢慢收拢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