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暴利(2 / 2)

太夸张、恐怖、太不可思议了!

范纯仁甚至都被吓坏了。

在这个角度来说,赵宋王朝,其实是一个超级利维坦。

掏得起三万贯的人,非富即贵。

靖安坊方面的捷报,继续传来。

而太学生们,一旦有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

赵煦却继续说道:“而朕今之制,采其长而去其短。”

人家连开封府都不需要去,就等着长大了去当官,顺便考一个比开封府府学更简单、轻松的‘锁厅试’。

统治集团的内部,已牢不可破。

让吕大临去太学,并不是让他去教导太学生们文章经义的。

有些人的孩子甚至还在襁褓里,就已经预定了大宋王朝的编制。

以利诱之,很快就能让禁军里那些根本不想当兵的人,主动退出禁军——了不起,再给点钱买断他们的军龄。

而,随着时间推移。

“朕已经和两宫商议好了……”

同时,这也是两位宰相,拿着自己的名声担保的政策。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反赵煦其实就是在反士大夫、反武臣。

都是些中低级的官员、武臣,连汴京的房子都租不起,只能跑去新城外面租房住,每天通勤都得花一两个时辰。

可以趁机,让一大批禁军,完成从官军到民户的转变。

“朕打算,将之用于在太学、国子监里,支持一些游学一类的课外项目……”

考个进士,也和吃饭喝水一样简单——只要别太废柴,过了礼部试那一关,到了殿试上,名次就都不会差。

但贸然裁撤,又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甚至导致兵变。

在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与武臣共富贵的国策下。

两百二十五套宅子,全部卖光了?

“确如陛下所知……”吕大防抬起头来,不太懂赵煦的意思。

所以,赵煦可以一定程度放松管制和限制了。

而那些掏不出三万贯的人……

但,经筵官们听完后,却都高兴起来,纷纷称贺。

时移世易,社会制度、生产方式和生产力都已经完全不同。

文臣、武臣,都已经成为赵官家的翅膀。

比如说,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

一旦太学生们开始研究青铜器的铭文,他们的兴趣爱好,也就随之扩展开来了。

“剩下的钱,朕也和宰执们说好了,拨给国子监、太学、武学……”

到中午时分,贾种民就亲自回来报捷:“陛下,臣幸不辱命‘汴京学府’一期全部两百二十五套宅子,皆已售空……相关契书,也都签押完毕……有关款项,当在未来一月,陆续送入封桩库!”

这样的人,会掏出三万贯去买靖安坊的房子?

笑话!

“朕听说,卿弟吕大临,曾在横渠先生、明道先生以及程讲书门下求学?”

却不知,赵煦就是看准了吕大临在金石学上的造诣和研究,才要将其招入京城,送到太学的。

在他看来,若吕大临入京,进了太学,多少能改变一点他的生活状态。

“还有二期?”所有人都是吃了一惊。

以此强本弱末,同时扫清地方势力,避免地方豪强坐大。

亲政后,自然要完全掌握太学、武学、算学这些培养人才的中央学府。

其实,就是花钱,雇佣禁军的包工头们修建宫阙。

“汴京学府所得之钱,除用于汴京学府建设和维护外,余者,将拿出大约三百万贯,用于在宫中修建‘万寿宫’,以奉两宫慈圣。”

赵煦当然不会辜负韩绛和吕公著了。

这样,总比一直养着这些人,让他们吃空财政要好。

道理很简单——如今距西汉,已过千年。

但这里面也存在着,浑水摸鱼的空间和挂羊头卖狗肉的可能性。

给皇室修园子,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所以,赵煦只是在找借口来掩饰他真正要做的事情。

对经济比较敏感的吕大防,在震惊过后,就开始担忧起来:“陛下……一下子这许多的铜钱、金银、绢布,从百姓之手,进入封桩库……”

“以义诱之,用教化招徕,以德感召……”

“这笔钱,朕估算,应该起码有三百万贯!”

“朕想将令弟招入京师,至太学之中,担任博士,不知爱卿以为可行否?”赵煦微笑着问道。

只有外力,才能击破它。

“用来兴建新的学舍、斋舍,同时也将用来建设书馆,并设立一个奖学金,以奖励那些刻苦读书,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或者德高望重,桃李满天下的名师,初步预定奖金从五百贯到一百贯不等……”

“怎么会不够?别说建一期这两百二十五套宅子,便是二期三百套宅子的资金,都是绰绰有余了!”

因为没有人知道,这里面有没有混什么了不得的大人物。

“可谓无汉之弊,却得汉之利!”

特别是程颐、苏辙这样复古思想入脑的士大夫们,脸上的喜色,溢于言表。

只能慢慢来先给他们找到出路,逐步的裁撤掉。

虽然说,如今的世人,早已经知道,这汴京城的房价高,而且从来不愁卖!

可是,从未有人这样大批量、大规模的向市场提供过房产。

这些人组成的力量,就是都堂的宰执,也未必撼动得了。

至于如何操作?

整个统治集团的利益,其实是高度一致的。

比如说私盐贩子,比如说绿林好汉。

赵煦身边的经筵官们,更是惊愕莫名。

不过呢……

因为这就是人性!

但,赵煦并不担心靖安坊会成为一个未来密谋谋反的基地。

毕竟,汴京城虽然富甲天下。

未来,甚至还有父子反目成仇的情况。

为什么?

因为靖安坊的房子,对他们没有任何吸引力。

真要那么去做,最后搞不好,落得一地鸡毛。

“如此,长此以往,天下太平可期!”

在这个政策下,汉初的天下郡国无豪强可以左右地方,更没有那种可以阡陌连野的大地主!

因为,这种人有一个算一个都会被强制迁到关中帝陵。

一个拿得出三万贯的官员,至少也得是待制以上的文臣或者遥郡以上的武臣。

但也还是太震撼人心了。

把太学的水搅浑一点——别整天抱着一千多年前的那些经义研究了,咱们来研究一点更古老的东西吧。

同时,混乱的太学,也将给赵煦提供一个介入的机会——到时候,他也差不多该亲政了。

赵煦微笑着,享受着群臣的恭贺。

“臣在!”

虽然在一开始,肯定得将大部分资金用在国子监、太学。

太学之中,顺势建立各种兴趣爱好的社团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期有三百套?”

“既有了二期,那会不会有三期、四期?”很多人都在心中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