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很可能真如诸葛哲所料,只是为旧势力提供了一个进入朝廷的新渠道。
想通此节,李彻脸上不禁露出无奈之色,轻轻叹了口气:“却是朕考虑不周,脱离实际了。只看到了制度的优越,却忽略了推行它的根基。”
见皇帝并未固执己见,反而从谏如流,诸葛哲与霍端孝都松了口气。
诸葛哲连忙又道:“陛下莫要灰心,此制理念实乃良策,只是需因时制宜......臣以为,或可折中一下。”
“折中?”李彻和霍端孝都看向他。
“正是。”诸葛哲捋了捋胡须,“虽然大庆底层的读书人不多,但并不代表没有其他来源的人才。”
“一些家道中落的寒门学子、不愿与旧世家同流合污的隐士、乃至散落民间怀才不遇的能人,都是我们可以招揽的对象。”
“我们不必像这册中所规划的那般,从县、府、州一层层筛选上来,那样耗时日久,且底层也无足够生员。”
“我们可以直接跳过基层选拔,面向全国。宣布在帝都举行一次大规模的统一考试,也就是陛下所说的‘会试’。”
“考题不必过于高深繁杂,只需有效甄别出滥竽充数之辈,重点考察其基本的学识、逻辑与处理实务的潜力。”
“以此法,先行筛选出一批具备基本素养的可造之材。”
“然后,”诸葛哲继续道,“陛下可亲自主持最终的‘殿试’,不考校其经文背诵,而是通过策问、面谈等方式,进一步考察这些人的眼界、心性、应变之才以及对国事的见解。”
“选中之后,也不必立刻委以高位,可根据其特长分派到各部院或地方担任基层职务,并在实践中加以观察、培养和教导。”
“如此,既能解缺乏底层官员的燃眉之急,也能为朝廷储备一批真正忠心于陛下的未来栋梁!”
李彻听得眼中精光连闪,大为兴奋。
没错,这才是真正适合当下大庆国情的选才之法!
放弃不切实际的‘全民教育’前提,转而利用一次公开的全国性考试,将那些散落在旧体系之外,有心报国却无门的人才挖掘出来。
虽然这些人才的水平可能差一些,但那是小问题,不会可以教嘛。
“好!好一个折中之法!”李彻忍不住赞赏,“卿此言真乃老成谋国之见,就依此议!”
他当即对怀恩吩咐:“怀恩,即刻拟旨,颁布《求贤诏》,昭告天下!”
“内容就写:朕唯才是举,不拘出身,无论寒门、遗贤、隐逸,但凡自认有才华者,皆可于三个月后,赴帝都参与朝廷举办的‘会试’。”
“脱颖而出者,朕将亲试于殿前考查,量才录用!”
“喏!”怀恩精神一振,连忙记下。
这时,霍端孝却微微皱眉,提出顾虑:“陛下,只问其才,不察其德......若选出的官员有才无德,恐为害更烈。”
李彻摇了摇头,态度明确:“正则,‘察举制’那一套就不用提了,其初衷虽是考察德行,推举贤良。”
“然则,随着时日推移,拥有推举权的皆是地方长官、世家名流,他们所举荐的自然多是其亲故门生。”
“所谓‘德行’,往往成为他们互相吹捧、营私舞弊的遮羞布,更何况其中为了扬名而弄虚作假者层出不穷。”
大庆和前朝用‘中正制’取士,乃是世家一手垄断朝廷人才。
再之前,便是察举制、举孝廉,通过地方长官推举德行高的人才到朝廷为官。
从那时候开始,对‘德行’的考查便是当官怎么都绕不过去的一环。
但李彻觉得这东西挺离谱的。
那些人为了举孝廉当官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会找人给自己编故事、演戏镀金,其中二十四孝就属于是编的比较离谱的。
诸如二十四孝中的‘卧冰求鲤’,李彻前世看到这一段,只觉得其中作秀的味道都快透出纸面了。
大冬天的,卧在冰上能把冰冻化了,真当李彻这东北人是假的呢?
能承载一个人重量的冰面,岂是能用身体融化的?
把人冻成冰还差不多!
“朕不求所选官员个个都是道德完人,那不现实。”李彻继续说道,“但朕亦有底线,但凡身有刑事案底、或有重大劣迹者,不得参与。”
“除此之外,首要之务是选出有真才实学,能办实事之人。至于德行,可在为官之后,通过律法、监察与政绩来逐步考察。
“若才不堪用,纵有虚名,于国何益?”
霍端孝与诸葛哲闻言,沉思片刻,皆觉此言切中时弊:“陛下圣明!”
李彻微微点头:“行了,两位卿家去忙吧,此事不能急于一时。”
二人再次行礼,刚准备离开。
诸葛哲像是想到了什么,又开口道:“陛下,还有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