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解决夹生问题(2 / 2)

在一次实验中,那个备受期待的螺旋风道模型虽然确实改善了热风的分布均匀度,但测试品边缘区域依旧出现了焦糊的迹象。

负责数据解读的刘全紧锁眉头,指着屏幕上的热力图说:“只改变风道形态还不够,数据表明,我们必须同步调整风扇的转速和出风角度,让气流的速率和方向能精准匹配食材的受热需求。”

于是,新一轮的攻关转向了风扇的优化。

团队设计出一套转速和角度均可调控的风扇模块,将其装配到原型机上,再次投入测试。李复兴亲自上阵,一遍遍地微调着风扇参数,一边密切注视着食材的受热变化。

在经历了数十次枯燥的重复与尝试后,他们总算锁定了一组近乎完美的风扇参数:风扇以一个特定的速率旋转,同时扇叶微微上扬,这样一来,吹出的热风不仅能均匀地覆盖食材表面,更能有效穿透其较厚的中心部位。

然而,李复兴追求的是极致。

他想到,烹饪千变万化的食材,对热风的要求也必然是动态变化的。

为了达成更智能的精准温控,团队决定在炸锅内部署多个温度探头。

这些探头将实时回传食材不同位置的温度数据,交由一个智能控制中枢进行分析,再由系统自动调节风扇的转速以及风道内的阀门开合,从而动态地改变热风的强度与流向。

历经无数次的调试与改良,这套全新的智能热风循环系统终于宣告诞生。

当团队将一块厚实的牛排放入最终版的样机中时,现场所有人都紧张地屏住了呼吸。

机器启动,热风在腔体内沿着预设的精密路径高速循环。

片刻之后,李复兴打开炸锅,取出牛排。

随着刀锋划过,牛排的横截面展现在众人眼前——内部是均匀柔嫩的粉红色,肉汁丰沛,熟度恰到好处。

实验室里瞬间爆发出激动的欢呼声,他们深知,凭借着不懈的钻研,那个困扰业界的“肉类夹生”难题,终于被他们彻底攻克了。

在核心的热风循环技术取得突破后,负责结构工程的钱明及其团队也进入了紧张的设计阶段,他们的任务是开发出不同规格的空气炸锅产品线。

针对家庭与商业两种截然不同的使用场景,他们对炸锅的内部构造和外部尺寸进行了重新规划。

家用版在确保机身小巧的同时,添加了可折叠提手等一系列人性化细节,方便日常收纳。

而商用版则大幅提升了容量,选用了更为坚固耐磨的材质,并对内部结构做了加固处理,以确保其能胜任高强度、长时间的连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