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的机会窗口转瞬即逝,速度,往往就是决定成败的生命线。
我们必须找到一条更快获取资金的途径。”
两人的话题自然引向了融资渠道的选择。
方文山沉吟片刻,说道:“获多利这边,虽然接下了顾问的活儿,但汇丰系的底色和他们内心深处对控制权的渴望,始终是根刺。
与他们进行股权层面的深度绑定,风险太高,犹如与虎谋皮。”
陈秉文赞同道:“没错。
即便只是让他们做顾问,也要警惕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将影响力渗透进来,这是英资机构惯用的手法。
我们需要的是资金和专业的服务,而不是一个潜在的‘太上皇’。”
他的目光随之落在办公桌一角,那里放着秘书阿丽精心准备的美资银行资料,涵盖了花旗银行、摩根士丹利、高盛、美林等顶级投行在港岛的基本情况和亚太区负责人信息。
陈秉文拿起那份资料,分析道:“英资在港岛树大根深,但正因为根基太深,规矩也多,思维更倾向于当‘主人’而非平等的‘伙伴’。
而美资则不同,它们更看重清晰的财务回报和长远的战略布局,对介入企业日常经营、争夺控制权的执念,远不如汇丰系那么深。”
方文山接话道:“而且,陈生,还有一个关键点。
随着内地改革开放的信号越来越明确,这些美资巨头无不渴望能敲开这片广阔市场的大门。
支持一家像我们陈记这样,已经通过东莞设厂与内地建立起实质性联系、且潜力无限的华资企业,对他们而言,其战略象征意义和未来可能带来的巨大间接回报,甚至可能超过一笔贷款本身的利息收入。
这会是他们非常看重的一点。”
陈秉文赞赏地看了方文山一眼,他的这位得力助手已经跟上了自己的思路。
“说得很好。
所以,我们的融资方向,应该重点考虑美资银行。”
他的手指在花旗银行、摩根士丹利、高盛这几家的简介上点了点,“我在想,与其单独找一家银行谈判,费时费力,不如步子迈得更大一点。”
这个问题方文山没来之前,陈秉文就思考过。
单独找一家美资银行谈判,可能相对容易一些,但是风险反而会最大。
第二次石油危机带来的油价上涨,已经开始引发连锁反应。
港岛作为开放经济体必然受到影响。
原材料成本上升、运输费用增加、整体物价上涨的压力正在积聚。
“方总监,你想过没有,”陈秉文沉声说道,“如果我们将所有资金需求都押在一家美资银行身上,和依赖获多利有什么区别?
一旦未来经济波动,或者银行自身策略调整,我们同样会陷入被动。”
方文山立刻领会了陈秉文的担忧:“你的意思是,即使选择美资,也要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没错。”陈秉文肯定的回应道,“油价暴涨会推高全球通胀,港府为了稳定经济,很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收紧银根。
到那时,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导致银行抽贷。”
“抽贷?”方文山神色一凛。
这个词对于高度依赖资金流的企业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对。”陈秉文重重地点了下头,“如果我们现在只依赖一两家银行,风险就太集中了。
一旦经济下行,或者银行自身流动性紧张,他们很可能会要求提前还款,或者大幅提高续贷条件。
如果正巧遇到我们的资金别有他用的时候,完全可能造成资金链断裂。”
说起银行抽贷,陈秉文自己深有体会,口罩风波之前,他投资的企业至少有一半都是因为银行抽贷死翘翘的。
这次,轮到他自己,怎么都不能重蹈覆辙。
“陈生,”方文山神色凝重地接话,“这也正是我担心的。
通胀环境下,港府很可能会采取紧缩政策,银行放贷会更加谨慎。
如果我们只依赖单一银行融资,一旦银根收紧,他们很可能会抽贷或大幅提高利率,我们的资金链将面临巨大压力。”
陈秉文赞许地点头:“你说到关键点了。
所以,我们不仅要找美资银行,还要同时找多家银行组成银团。
这样既能分散风险,又能确保资金供给的稳定性。”
方文山道:“陈生,这确实目前来说,最好的办法。
这样既能分散单家银行需要承担的风险和资金压力,加快审批和筹资速度,又能把这几家美资巨头的资源和人脉网络整合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
无论是收购屈臣氏时增强谈判筹码,还是借壳上市寻求支持,这股合力都能让我们事半功倍!”
“对!”陈秉文肯定道,“银团贷款的模式,特别适合我们这种需要进行大规模战略性收购的情况。
多家银行联合进行尽职调查、共同出资,不仅能提高效率,其本身对我们公司就是一种强大的信誉背书,能在业内产生积极的示范效应。”
有了决定,两人又商量好具体细节,随后陈秉文按下内线电话:“阿丽,进来一下。”
秘书阿丽很快来到办公室。
“立刻准备三份正式的商业合作邀约函,”陈秉文吩咐道,“分别发给花旗银行、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在港岛的亚太区负责人。
内容是:陈记食品为实施重大战略收购及资本运作计划,拟筹措一笔总额度在三亿港币之内的银团贷款,诚挚邀请他们参与评估和合作。”
“明白,陈生。”阿丽迅速记录,“是以银团贷款的形式邀请?”
“没错。告诉他们,这是一次联合行动,我们欢迎有实力、有远见的伙伴共同参与。”
陈秉文补充道,“语气要正式、诚恳,同时体现出我们的底气和信心。”
“好的,我立刻去办。”
阿丽领命而去后,办公室里陷入短暂的安静。
陈秉文站在窗前,望着远方的海港,默默出神。
方文山静立一旁,两人都在消化刚才的重大决策。
三亿港币的贷款!
三亿港币的贷款!这在1979年的港岛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足以让任何企业主心动过速。
但陈秉文的眼中却只有冷静和深思。
按部就班固然稳定,在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里,稳健往往意味着错失良机。
“方总监,”陈秉文突然开口,打破了沉默,“银团贷款的事,我们要做好两手准备。
三家美资银行虽然实力雄厚,但他们也都是精明的商人,不见得会轻易答应我们的条件。”
方文山点头称是:“陈生考虑得周到。
特别是当前油价上涨引发通胀预期,银行放贷会更加谨慎。
我们需要准备一份让他们无法拒绝的方案。”
“正是如此。”陈秉文转头看这方文山说道,“你要立即着手做三件事:
第一,准备一份详细的抗通胀分析报告,突出陈记必需消费品的防御性特质;
第二,测算油价上涨对我们成本的具体影响,并提出应对方案;
第三,准备银团融资方案,要突出我们在日本市场、东南亚等市场的畅销,以及未来进入北美市场的预期。“
“明白!”方文山立即领会,“我马上组织财务团队加班完成。
特别是日本及北美市场这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