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噪声,这是信号!
是外部环境的微小扰动,与实验粒子流产生了某种极弱的,违背预设模型考虑的耦合效应!
他猛地冲向终端,顾不上那繁琐的unix命令,用最快的速度输入指令,重新调用原始数据。
将环境参数作为一个新的变量加入分析模型。
屏幕上的代码一行行滚动,机器在轰鸣运算。
终于,结果出来了。
屏幕上,一条崭新平滑的曲线完美的穿过了所有数据点,包括那些“异常点”。
拟合度达到了竟然的99.7%。
更重要的是,模型给出了一个极其微小却物理意义明确的耦合系数。
李骁怔怔地看着屏幕,随后长长的呼出了一口气。
肩膀上传来的酸痛此时才被感觉到,但他依旧忍不住扯开嘴角无声的笑。
他不是清理了噪音,他是发现了一个新的,极其微弱的相互作用线索。
第二天的小组会上,李骁用流利的英语展示他的发现时,实验室里一片寂静。
汉森教授摸着下巴,眼神锐利:“所以,李,你不是排除了错误,而是听见了材料在说话?”
教授顿了顿,寻找着措辞:“你说你听见了环境对它低语?”
李骁勾起嘴角,挺直脊梁点了点头。
“在华国,我们有一句话,叫‘于无声处听惊雷’。”
“我认为,最微小的‘毛刺’,也可能是物质世界传递给我们的重要信息。”
汉森教授沉默了片刻,突然笑了起来,拍了拍手对全组人说道。
“先生们,看来我们以后不能只相信计算机的清理了,有时候我们需要一双来自东方的耳朵。”
其他组员纷纷拍手鼓掌,给予了来自东方的李骁,最认可的掌声。
会议结束后,有组员端着咖啡过来找李骁:“李,干得漂亮,你能教我怎么用那个吗?”
他指了指李骁放在桌角的计算尺,这个工具,曾经被他们嘲笑太过原始。
李骁接过咖啡稳稳喝了一口:“当然。”
老旧的工具也好,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先进设备也好,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思想以及耐心。
自从他在吕大夫那里寻找到了“自我”,李骁如今就只是一个普通的,跟其他人一样的留学生。
他带着祖国的期盼,不光要在这里学会那些先进的知识传回祖国,建设祖国。
同样的,他也要让这里的人看到,即便他们的发展水平还处于落后,但他们的思想不落后。
这一刻的李骁,在组内其他同学略带崇敬的眼神中并没有飘飘然。
他认真指导同学学会如何用这种原始工具,也认真跟他们学着熟悉那些先进的设备。
以彼之长补己之短就是目前李骁要走的路,当他补齐了自身的短板,就是回家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