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琼又道:“可陛下已下旨,让鞑靼小王子不日到京师来上贡归附。你这么做……会不会迟了些?”
张峦好奇地问道:“来不及了吗?”
“至少要等鞑靼人背信弃义,没有履行上奏时,才好对其出手。这才是堂堂正正的王道。”徐琼提醒。
张峦摆摆手:“我看大可不必!你要知晓,只要朝中有一股坚定的力量,反对鞑靼人归附,且拿出态度要跟鞑靼人决战,等消息传到草原时,鞑靼人也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让他们在归附与否的问题上,更显进退维谷!”
徐琼道:“你是想以此方式,来向鞑靼人施压?”
张峦道:“让陛下意识到,朝中有人支持他的用兵策略,不挺好的吗?就是不知道,一次能联络多少人?多少官员能在联名的奏疏上署名?”
“如果真这样的话……”
徐琼仔细想了想,道,“目前在京官员,或许不会太多,六部主事以上,估计有个四五十人。再加上顺天府周边的官员,应该勉强能过百吧。”
张峦好奇地问道:“有这么多吗?”
徐琼道:“如今百废俱兴,之前很多秩序已经被打乱,眼见陛下有继承先皇遗志,平定草原的期望,只有迂腐之人才会在这时候唱反调呢。”
张峦笑道:“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劳烦时庸你,帮忙联系一下,至于奏疏,也由你来草拟。”
“来瞻,你会署名吧?”
徐琼问道,“且是为首的那个?”
张峦皱眉道:“这是自然。事情是我提出来的,岂有自己坐视不理的道理?”
徐琼终于松了口气,因为他见到张峦不靠谱的地方太多了,生怕关键时候张峦撂挑子,于是道:“那我这两日草拟好奏疏,先拿给你过目,等你我商定后,再拿给在京其他官员看。”
“好,好。”
张峦笑着应声。
二人之间的隔阂,这一刻得到缓和,徐琼也终于看到了张峦身上的闪光点。
徐琼道:“来瞻,不是我说你,陛下对你委以重任,更多是希望你在关键时候,能站出来,支持他,提振朝中大臣的决心。有很多事陛下不方便说的,得由你去体会,向朝臣传达,然后再在朝会上说出来,造成一呼百应的局面。”
张峦问道:“那……时庸我问你,如果让延龄去延绥领兵,你支持吗?”
“怎会如此问?”
徐琼皱眉道,“不是王世昌领兵吗?延龄一直都是在做钱粮筹备等后勤事宜,并未见他有实际带兵的才能。如果非要随军,让他听命于王世昌,不好吗?”
张峦叹道:“这才是我今日来找你的真正目的。延龄那小子,一直都跟我说,要建功立业,一定得冲锋陷阵在前。当时我没多想……眼下西北一战,好像……愈发接近了!如果我还纵容他留在西北,甚至逐步接近王世昌,引兵北上……唉,要他有个三长两短,我张家……”
徐琼道:“张氏一门,如今在陛下眼中,乃大明股肱之臣,无人能取代。延龄这是在图谋什么?你之前给他如何鼓励,才会让他有如此念想?”
张峦摇头:“我家的发展计划,都是他给制定的!所以他作何念想,我不清楚……他的执念很深啊!”
“来瞻的意思,这次除了要坚定支持陛下在西北用兵外,还要杜绝……延龄到第一线去领兵?”
徐琼道,“你可有跟陛下商议过此事?陛下也同意延龄带兵?”
张峦道:“我就是知晓陛下会同意,且推着延龄去一线,才更为担心。刀剑无眼啊……我人在京师,这不过才两年时间,就几次险些……唉!他要是去了战场……我都不敢想象有多危险。”
徐琼安慰道:“你不必太过担心,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你在京师,所要面对的都是宵小暗中施冷箭,与延龄所要面对的环境始终不同。如果你真想方设法把他给召回来……延龄不会……怪你吧?”
“我……”
张峦也很头疼。
一边想让儿子不涉险,一边又希望儿子能建功立业,更知道自己屁大的本事没有,不能给儿子扯后腿……
一边关心儿子生怕出意外,一边又不敢得罪儿子。
张峦才是最纠结的那个。
徐琼道:“我明白了,这事要是明确跟延龄说,他必定不会同意回京,西北一战他非参与不可,且还要在第一线带兵。你不想让他知道,你在背后……帮倒忙?”
“对。”
张峦点头。
徐琼会意道:“既如此,那就创造个环境,让陛下认为,延龄没有实际带兵的经验,且平定草原并非一蹴而就,一场战事不能决定最终的胜负。不如让延龄在军中多积累一些经验和声望……直接传召他回京,怕是不妥,就留他在宣府或大同,不在第一线便可!”
张峦道:“你的意思是……?”
徐琼笑道:“你想啊,王世昌会欣然同意让别人凌驾于他之上?还是你小儿子这样一个稚气未脱的国舅爷?”
“他自然不肯。”
张峦笃定地道。
“对,我也是如此认为,想王世昌这次擅自出兵河套,就足以体现他对建功立业有多急切。”徐琼道,“如今除了陛下外,对于延龄领兵出战之事,旁人不会轻易认同。连你这个做父亲的……不是也……”
“我只是想维护他的安全,延龄本事是很强,但战场上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比如说……赵括在没有真正领兵前,天下人都以为他是兵法大家,结果一上战场就露馅儿了,我不想他步此后尘。”
张峦试着为自己的行为开脱。
不是扯后腿,只是为了顾全大局。
徐琼道:“只要让朝中人知晓,陛下有意让延龄在西北治军,而不是去开矿……那接下来,不用你我出手,自会有人将他往后扯。到关键时候,你再跟陛下提,让他在宣大做一番历练,不让他上第一线,等之后几年再爆发战争,他挺身而出披挂上阵,为时也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