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天,沈雨桥并没有急着开始危险的火药实验,而是带领着三只蜜獾徒弟,将硝石的制冰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他们用大木桶盛满清水,加入硝石,制作出硕大坚硬的冰块。
这些冰块被小心翼翼地切割成块,分发给部落里的每一户人家。
族人们将冰块放在屋角或通风处,丝丝凉意弥漫开来,有效地驱散了初夏的燥热,大家纷纷称赞祭司大人的巧思。
更受孩子们欢迎的,是那些用各种鲜榨果汁冻成的“碎冰冰”。
红色的西瓜冰、橙色的蜜瓜冰、紫色的葡萄冰……五颜六色,冰凉酸甜,成了部落里最受欢迎的零食。
沈雨桥还尝试着用植物胶质制作了晶莹剔透的冰粉,淋上蜂蜜和果干;或者将冰冻的牛奶、果汁刨成细腻的绵绵冰,口感如同雪花。
就连新流行的奶茶和果汁里,也加入了叮当作响的冰块,喝起来格外畅快。
有时,他们还会一起动手烤制香喷喷的蛋挞。刚出炉的蛋挞,外皮酥脆,内馅滚烫。
沈雨桥会特意将一些蛋挞放在冰板上稍微冷却片刻。
经过冰镇,蛋挞的蛋奶馅会变得异常细腻顺滑,口感层次更加丰富,让蜜獾三兄弟吃得啧啧称奇。
一连几天,他们几乎都在研究各种冰品美食。
三只年轻的蜜獾整天乐呵呵地跟在沈雨桥身边,对沈雨桥的崇拜之情与日俱增。
沈雨桥做这些,并不仅仅是为了享受夏日清凉或满足口腹之欲。
他有着更深层的考虑:制作这些美食需要分工协作、互相配合,他正是在通过这种轻松愉快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自己与三只蜜獾之间的默契和信任。
他需要确保,当他们接下来面对危险性极高的火药研制工作时,能够形成一个心有灵犀、动作协调的团队。
毕竟,“诺贝尔”的悲剧就摆在眼前——那位炸药之父,在实验中曾付出过惨痛的代价,连自己的亲弟弟都在爆炸中丧生。
沈雨桥绝不能允许这样的悲剧在自己的部落重演。
充分的准备、严格的纪律和绝对的默契,是进行高危实验的基石。
几天后,沈雨桥和三只蜜獾之间已经建立起了一种无需多言、心领神会的默契。
无论是传递工具、配合操作,还是一个眼神交流,都能准确理解对方的意图。
沈雨桥觉得时机已经成熟,终于决定正式开始进行火药的研制工作。
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原料的提纯。
他们从蜜獾老家运来的硝石矿石,虽然纯度相对较高,但依然含有不少泥沙等杂质。
沈雨桥首先耐心地教导三只蜜獾如何进行初步的提纯:
“先把大块的矿石敲碎成小块,然后用石臼研磨成尽可能细的粉末。”
“再把粉末倒入大木桶中,加入足量的温水,用力搅拌,让硝石充分溶解在水里。”
“静置一段时间,让不溶于水的泥沙沉淀到桶底。”
“最后,小心地把上层清澈的、含有硝石的溶液倒出来,放到陶锅里加热,让水分慢慢蒸发掉。”
“等水分蒸干后,锅底留下的那些更白、更细腻的结晶,就是提纯后的硝石了。”
三只蜜獾学得非常认真,动手能力也极强,很快就掌握了提纯的步骤,干得又快又好。
在等待溶液蒸发或结晶的间隙,沈雨桥开始给他们讲解一些基础的化学知识,试图从理论层面解释他们早已凭经验掌握的“爆炸”现象。
他用木炭在地上画出简单的原子和分子结构示意图,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道:
“你们看,这种提纯后的硝石,我们叫它‘硝酸钾’。它是由钾、氮、氧这些很小的‘微粒’按照特定方式组合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