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
院里帮忙的人们刚吃过午饭,碗筷还没来得及收拾利索,就见院门口几个身影走了进来。
来人正是周振邦,他怀里抱着两个沉甸甸的酒坛子,脸上带着爽朗的笑容。
傻柱眼尖,第一个瞧见,快步迎了上去,伸手就去接周振邦怀里的酒坛:
“哎哟!周大哥!嫂子!你们怎么这会儿过来了?”
“来就来嘛,怎么还带这么多东西!这……这也太客气了!”
周振邦顺势把酒坛交给傻柱,哈哈一笑:
“嘿!柱子,卫国结婚,我这个当大哥的,能不表示表示吗?”
“别的东西咱不敢夸口,但这结婚席面上喝的酒,我必须包圆儿了!”
“必须得是够年头、够劲儿的好酒,可不能让我兄弟在这么重要的日子丢了面儿!”
随即压低声音对傻柱说:
“对了柱子,你赶紧再找两个手脚麻利的小伙子,跟我到院外车上去,还有不少东西呢。”
“你嫂子心思细,不光买了酒,还置办了些别的。”
傻柱一听,连忙点头,转身就叫上刚闲下来的阎解成和刘光天,快步出了院门。
不一会儿,几个人就抱着、抬着大大小小的箱子、包裹走了进来,在地上摆了一小堆。
好家伙!周振邦这手笔可真不小!
除了那几箱一看就价值不菲的酒,还有用红纸仔细包着的被面褥子,几块厚实的布料,暖水瓶、洗脸盆等日常家什。
还有好几大包糖和花生瓜子。
按理说,这些贺礼大多该是明天正日子,在众目睽睽之下,记在礼账上送来的。
但周振邦跟何卫国那是过命的交情,真跟亲兄弟没两样,根本不讲究这些虚礼。
他想着明天何卫国肯定忙得脚不沾地,索性今天就提前把这份实实在在的心意送过来,就是希望自己这兄弟成了家,能把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这时,何卫国刚从后院清点完杂物走过来,一眼就看到了被众人围在中间的周振邦夫妇。
他脸上立刻绽开笑容,赶紧从兜里掏出烟,快步上前递了过去:
“大哥,嫂子!吃过午饭没?”
“没吃我让柱子赶紧给你们下碗面,灶上现成的!”
周振邦接过烟,摆摆手:
“吃了吃了,不用管我们!”
“怎么样,都准备得差不多了吧?”
“还有什么需要搭把手的?”
何卫国点点头,心里踏实了不少:
“都准备得七七八八了,有院里这么老邻居,挺顺利的!”
一旁的赵素心也笑着开口,细心地提醒道:
“卫国,明天去接新娘子,那红伞准备了吗?”
“可别忘了,图个吉利,遮风避雨,寓意好!”
何卫国连忙应道:“准备了,嫂子!都按老礼儿备齐了,放心!”
他说着,侧身让开:
“大哥,嫂子,别在院里站着了,进屋坐会儿,喝口茶歇歇脚。”
周振邦却一把将他推开,笑骂道:
“歇什么歇!我们又不是外人,还用你招呼?”
“你该忙啥忙啥去,我们自己找活儿干!”
赵素心也在一旁附和:“是啊卫国,你忙你的,不用管我们。”
何卫国见他们态度坚决,知道再客气反而生分,便也不再坚持:
“那行,大哥,嫂子,我就不跟你们客气了!”
“我确实还得去核对一下明天接亲要用的东西。”
何卫国刚转身去忙别的事,周振邦和赵素心这对夫妻就极其自然地融入了院子里忙碌的人群中。
周振邦二话不说,把外套一脱,撸起袖子直接就加入了劈柴的队伍。
他抡起斧头,动作麻利,力道均匀,那专注投入的劲儿,哪里还看得出是平时在单位里说一不二的大领导?
完全就是一个为兄弟婚事出大力的自家兄长。
赵素心也一样,她挽起袖子,很自然地就坐到一群正在摘菜的大妈中间,一边熟练地挑拣着青菜,一边跟她们拉着家常,笑声不断,丝毫没有任何架子。
不知情的人看了,绝对想不到这两位是身份不凡的干部。
何卫国这边,又钻回屋里,开始最后清点明天接亲要用的一应物事。
鞭炮几挂,迎亲队伍手里提的七七八八的东西……
他都一一核对,在墙角码放整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