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估计是得知皇后对甄嬛腹中的胎儿动了手,为了不让皇帝查出来,也为了帮皇后隐瞒此事,就开始想着怎么将计就计,并安排下了打胎甩锅一条龙。</p>
皇后已经出手了,甄嬛的孩子是留不住了,还不如趁着孩子没小产前安排好一切事宜,才好将皇后摘干净。</p>
在所有事情尘埃落定前,有能力将温实初一直隔离,让他把不到甄嬛脉象的人,除了皇帝,就是太后了。</p>
安陵容记得在甄嬛诊出有孕没多久,好像是在皇后安排章弥照看甄嬛腹中龙胎之后没几日,太后便旧疾复发。接着温实初要常驻寿康宫,专心为太后调养身体,也就是说,是太后隔开了温实初去给甄嬛诊脉的。</p>
这期间章弥开的药方甄嬛都给了温实初过目,却一直没问题,于是甄嬛便也渐渐放心了。</p>
随后,因久旱无雨,北方遭受旱灾侵袭,帝后为此要出宫祈雨。临行前,皇帝将六宫事务悉数托付于华妃打理。也正是此时,太后以忧心圣体安危为由,遣了温实初随侍圣驾,一同离宫。这一安排看似寻常,却暗藏深意。</p>
温实初离宫后,甄嬛体内的麝香也累积到了一定程度,身体渐渐不适起来。章弥就以甄嬛身体不适为由,更换了安胎药的药方。</p>
当时槿汐曾担心过章弥换了药方会不会有问题,还提醒甄嬛要不要拿给温实初看了再用。只不过那时温实初不在宫里,而之前章弥开的药方又都给温实初看过,也都确定是没问题的。</p>
因此甄嬛便放松了警惕,下意识认为章弥开的安胎药应该都没问题,便这么喝了。</p>
至于这换了药方的安胎药有没有问题,安陵容想,至少有七八成概率是有问题的。</p>
到了事发那日,甄嬛因身体不适,先喝了章弥开的安胎药,才去的翊坤宫。然后就发生一系列的事,结果就是甄嬛小产了。</p>
温实初随圣驾回宫时,他本想去碎玉轩为甄嬛诊脉,却又被太后叫走,让他看不到第一现场,也把不到甄嬛的第一手脉象。哪怕之后沈眉庄有些怀疑甄嬛的安胎药方以及饮食是不是有问题,可所有痕迹也已经处理干净了,查不出来了。</p>
最重要的是,帝后离宫后,华妃掌权,偏偏太后就又病了,等于这期间后宫就是华妃的天下了。</p>
对此安陵容只想说,太后的病可真稀奇,想好的时候就好,想病的时候就病了。</p>
华妃日日将妃嫔叫去翊坤宫听训,一待就是一两个时辰,以及甄嬛被罚跪等等这些事,安陵容不信太后不知道。毕竟后宫里有什么事能瞒得过太后呢?</p>
偏偏浣碧去寿康宫求见时,正好又得知太后凤体违和,已经歇下了,不能打扰。可实际上太后却没有休息,正与果郡王说话呢!</p>
想来果郡王在这个时间进宫,就是太后刻意安排的吧。是为了通过他之口,证明甄嬛的小产是因为欢宜香以及被华妃罚跪的缘故,将皇后私下做的事都甩锅给华妃。</p>
此外,华妃毕竟是在太后的眼皮子底下害了甄嬛小产,更是每日逼迫众妃嫔都要前往翊坤宫请安。若太后说对此毫无所觉,那也实在太假。</p>
果郡王适时入宫,不仅坐实了害甄嬛小产的罪魁祸首是华妃外,还需通过他之口确认,太后的确病重到无法理事,以至于未能及时干预后宫之事。也是让皇帝知道太后也未曾料到,华妃竟会胆大妄为至此,竟连龙胎都不曾顾及一二。</p>
否则这一切就太巧了。浣碧恰好的遇见了进宫探望太后的果郡王,又求助了果郡王,最后是果郡王闯进翊坤宫救了甄嬛。</p>
如此一来,在甄嬛发现欢宜香的秘密后,就会认定是被欢宜香害小产的。而太后这一手,不仅能离间皇帝与甄嬛,还能离间皇帝与华妃,更能离间华妃与甄嬛。最后摘干净皇后,简直太厉害了。</p>
这些事串联起来,真是细思极恐,粗思也恐……</p>
安陵容由此得了一个结论,能不让太后惦记上,就不要被太后惦记为好。</p>
虽然她是想过抱太后的大腿,可她的家世太低,太后估计是看不上的。</p>
不管以后要不要抱太后的大腿,也不管能不能抱不上太后的大腿,都不能碍了太后的眼,更不能惹得太后厌恶,否则那将是灾难。</p>
太后被先帝抬了旗,但整个乌雅氏却只她一人得此殊荣,终究势单力薄了些,难以与其他三妃以及佟贵妃背后的势力相比。</p>
为了前朝后宫的平衡之道,先帝思虑再三,又下旨让太后与满洲大姓的乌拉那拉氏连了宗。自此,她摇身一变,成为皇后名正言顺的姑母,一脉相连,既是倚靠,亦是牵制。</p>
虽是如此,可太后到底是出身乌雅氏,本家乌雅氏依旧是包衣旗,而这包衣旗里出了个太后,也让不少包衣旗的旗人愿意听命于她。</p>
宫里的宫女绝大部分都是包衣旗出身,太后可不缺人手。她与魏公公那点子人手比不了,完全比不了,还是不要去挑战太后的手段为好。</p>
除非有什么法子能直接取了太后的命,否则有太后在,还是稍微苟一些为好,她可没信心斗得过上一届的冠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