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三三(1 / 2)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之间,坤宁宫那场血宴已是一年之前。</p>

这一年,大宋的朝堂,发生着一种润物细无声、却又深刻无比的改变。</p>

曾经那种党同伐异、互相攻讦的喧嚣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绝对的肃穆与高效。</p>

所有人都知道,在那道珠帘之后,坐着的是一位言出法随、手段通天的太后。</p>

她的意志,便是大宋的意志,不容置疑,不容违逆。</p>

然而,更让他们感到敬畏和不解的,是太后的“放权”。</p>

她不再像以前那样事必躬亲,而是将越来越多的政务,如同一位严苛的老师傅,一件件地交到了日益成熟的官家手中。</p>

大庆殿上,珠帘依旧高悬,却成了一个沉默的象征。</p>

这一日,户部尚书正为南方几路大旱,请求开仓放粮、减免赋税之事,与几位主张维持国库稳定的官员争得面红耳赤。</p>

<span>万能</span>户部尚书:……再不赈灾,恐有民变啊!国库的钱,不就是用在这种时候的吗?</p>

<span>万能</span>反对官员:年年都说大旱,国库若是一次次被掏空,北边边防军的粮饷谁来出?寇准大帅的‘霹雳神机’难道不用钱来造吗?</p>

争论不休之际,所有人的目光习惯性地投向了珠帘。</p>

御座上,年已十六的赵祯,身形挺拔了许多,曾经的稚气已褪得一干二净。</p>

他面沉如水,听着下方的争论,并未第一时间求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