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太阳毒得很,应天书院的青石板烫得能煎蛋。</p>
柳清照缩了缩脚尖,皂靴踩在石板上发出轻微的摩擦声。</p>
她抱着书匣往斋舍走,路过回廊时,几个昨天还躲着她的学子正冲她挤眉弄眼。</p>
穿月白襕衫的小胖子挠了挠头,凑上来问:“林兄,那假《孟子》题你是怎么看出破绽的?”他声音有点发抖,手不自觉地搓着衣角,肩膀缩着像是怕冷。</p>
柳清照停下脚步,抬眼一看,小胖子耳朵都红了,脸也涨得通红。</p>
“张世杰用的是松烟墨,加了三分胶。”她敲了敲书匣,“真题用的是油烟墨,渗纸快,你闻闻。”她翻开书匣露出半页纸,小胖子立刻把鼻子凑过去嗅。</p>
空气里飘着淡淡的墨香,混着阳光晒过纸张的味道。</p>
“还真有股松木味!”他猛地直起腰,撞得书匣哐当响,“林兄你这本事……比周先生还厉害!”</p>
周围人笑了起来,有人干脆跟着她一起往斋舍走。</p>
笑声在回廊里回荡,惊飞了几只檐下的燕子。</p>
柳清照低头看着自己的鞋尖,耳朵后泛起一点红——这是她穿越以来第一次被这么多人围着说话。</p>
前世在广告公司,她总是躲在茶水间改方案的小透明,现在倒成了书院里的“活算盘”。</p>
正想着,前院传来梆子声。</p>
一声沉闷的敲击穿透空气,像是催人一样。</p>
周先生的书童小福子踮着脚张望,看到她就跑过来,额头上的汗珠滚进衣领:“林公子,我家先生请你去东厢书房坐坐。”他呼吸急促,袖口还沾着墨点。</p>
柳清照心里一紧。</p>
周先生是书院最严苛的讲师,昨天早课虽然夸了她,但突然召见……她摸了摸袖子里抄的《论语》批注,说了声“好”,就跟小福子穿过月洞门。</p>
东厢书房飘着沉水香,轻烟从铜炉里缓缓升起,熏得鼻腔有些发涩。</p>
案头摆着一个青瓷茶盏,水面浮着两片新绿的茶叶,是她前几天提到过的“雨前龙井”。</p>
茶汤泛着淡淡碧色,在光线下微微晃动,带着一股清香。</p>
周先生坐在紫檀木案后翻书,见她进来放下笔,指了指对面的竹椅:“坐。”</p>
“昨天那题,你查了整晚?”周先生捻着胡须,目光像秤砣一样压下来。</p>
柳清照想起昨晚翻书差点烧了《礼记》卷角的事,脊背绷得紧紧的。</p>
她盯着茶盏里的涟漪:“学生愚钝,总怕耽误了先生的课。”</p>
“愚钝?”周先生突然笑出声,从书堆里抽出个褪色的布包,“那你看看这个。”</p>
布包解开,露出半本《左氏春秋》残卷,纸页发黄。</p>
柳清照刚接过,指尖就缩了一下——这纸是澄心堂纸,北宋初年才有的手艺。</p>
但“庄”字避讳了仁宗的名讳“祯”,看起来更像是仁宗朝以后抄的。</p>
“学生小时候见过祖父整理古籍。”她咽了咽口水,稳住声音,“这卷里‘齐师伐我’的注文说‘我’是指鲁国,但《左传》原注应为‘我’指晋国……”她翻到一页,“还有这段‘陨石于宋五’,按汉儒注本当是‘五石陨于宋’,这里语序反了,像后世话本改的。”</p>
案头的茶盏“当”地一声碰响。</p>
周先生猛地站起身,胡子都跟着抖:“你怎么知道汉儒注本?”</p>
柳清照心里叹气——前世为了写古风广告,她把《十三经注疏》翻烂了,现在倒是派上了用场。</p>
她装作懵懂的样子:“学生在书斋里翻到过《经典释文》,里面引了贾逵的注本……”</p>
“好!好!”周先生拍桌大笑,震得残卷都跳了起来,“我找这卷的破绽找了三个月,你半天就看出来了!”</p>
话音未落,房门“吱呀”一声被推开。</p>
王夫子拎着酒葫芦走进来,花白的胡子上还粘着饭粒:“老周你刚才笑那么大声,我在食堂都听见了——哟,林小友也在?”</p>
柳清照忙起身行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