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格里的告别(1 / 2)

《回声》在阳光房里奏响后的第三天,丁程鑫终于站在了书房那扇沉重的实木门前。钥匙——马嘉祺告诉他的那把——安静地躺在他的手心,金属的冰凉触感提醒着他即将面对的是什么。</p>

</p>

那本“心绪谱”,马嘉祺母亲的遗物,痛苦的密码本,横亘在他们之间的最后一道阴影。</p>

</p>

丁程鑫深吸一口气,轻轻推开门。书房依旧整洁冷峻,马嘉祺的气息萦绕在皮革和纸张的气味中。他径直走向书桌,按照指示找到了右边第二个抽屉的夹层。钥匙就躺在那儿,小巧而古旧,泛着铜色光泽。</p>

</p>

暗格的位置很隐蔽,在书桌侧面的一个几乎看不见的凹槽里。丁程鑫的手指有些发抖,钥匙插进去时发出了轻微的“咔哒”声。暗格弹开,露出里面那本陈旧、泛黄、边角卷曲的乐谱。</p>

</p>

《心绪》,封面上只有这两个字,字迹娟秀却带着一种神经质的颤抖,像是用尽全身力气写下的。</p>

</p>

丁程鑫没有立刻拿出来。他盯着那本乐谱,仿佛面对着一个沉睡多年的幽灵。马嘉祺允许他“看”,但不让他“弹”。这是底线,也是保护。他尊重这一点。</p>

</p>

他小心翼翼地取出乐谱,放在书桌上翻开。纸张发出脆弱的沙沙声,像是随时会碎裂。里面的符号果然如他所猜测的那样,扭曲、怪异,完全不同于传统记谱法。音符形状夸张变形,有的像尖叫的嘴,有的像流泪的眼睛;五线谱被随意扭曲成波浪或锯齿状;空白处写满了狂乱的注释和线条,有些地方甚至被笔尖戳破,像是记录者无法承受的痛苦爆发。</p>

</p>

这不是音乐,这是一个灵魂崩溃时的尖叫被强行转录成的符号。丁程鑫的心揪紧了。他想象着马嘉祺小时候,被要求“解读”这些符号时的恐惧和无助,想象着那位才华横溢却最终被痛苦吞噬的母亲,在写下这些时经历的煎熬。</p>

</p>

他轻轻翻动页面,不敢用力,生怕这些脆弱的纸张会在指尖化为齑粉。突然,一张夹在乐谱中间的纸条飘落出来。丁程鑫弯腰拾起,上面是一行稚嫩的、明显是孩子笔迹的字:</p>

</p>

「妈妈,我弹不出来。对不起。」</p>

</p>

没有署名,但那颤抖的笔迹和纸张上几处可疑的、可能是泪痕的斑点,让丁程鑫瞬间确定——这是年幼的马嘉祺写的!他试图完成母亲的要求,却无法“解读”那些扭曲的符号,只能写下这句充满自责和痛苦的道歉。</p>

</p>

一滴温热的水珠砸在纸条上。丁程鑫这才意识到自己哭了。他为那个被夹在母亲痛苦和自己无力感之间的小男孩心痛,也为马嘉祺至今仍被这份阴影笼罩而难过。</p>

</p>

他小心地将纸条放回原处,合上乐谱。不需要再看更多了。他理解了马嘉祺的暴怒,理解了他对音乐既依赖又恐惧的矛盾,也理解了他筑起高墙、用规则保护自己的本能。</p>

</p>

但理解不是终点。丁程鑫站在书桌前,凝视着那本承载了太多痛苦的乐谱,一个念头逐渐清晰:这本“心绪谱”不该继续藏在暗格里,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样威胁着马嘉祺好不容易开始融化的心。它需要被妥善地、有尊严地安置,既不是粗暴地销毁(那是对逝者的不敬),也不是让它继续成为活人的枷锁。</p>

</p>

他需要一个仪式,一个让马嘉祺能够与这份痛苦和解的仪式。而音乐——不是“心绪谱”那种扭曲的尖叫,而是治愈的、包容的音乐——应该是这个仪式的语言。</p>

马嘉祺晚上回到别墅时,发现餐厅的灯亮着。丁淑慧已经回房休息,但桌上摆着保温的饭菜,还有一张字条:「嘉祺,我在音乐角等你。——丁程鑫」</p>

</p>

字迹工整,没有多余的话,却让马嘉祺的心跳漏了一拍。他放下公文包,没有先去吃饭,而是径直走向音乐角。</p>

</p>

推开门,眼前的景象让他怔在原地。</p>

</p>

音乐角被重新布置过。钢琴上摆着一盏造型简约的白色蜡烛,烛光在玻璃顶棚透下的月光中摇曳;周围散落着几个坐垫,形成一个舒适的半圆;丁程鑫坐在钢琴前,没有弹奏,只是安静地等待着。而那本“心绪谱”,被郑重地放在琴凳旁的一个深蓝色丝绒盒子里,盒子敞开着,像是某种展示,又像是准备送别的姿态。</p>

</p>

马嘉祺的目光死死锁定在那个盒子上,身体瞬间紧绷。丁程鑫立刻察觉到了他的反应,轻声开口</p>

<span>丁程鑫</span>我没有弹它。我尊重你的界限</p>

马嘉祺的呼吸有些急促,但丁程鑫平静的眼神和那个敞开的盒子让他慢慢放松下来。他走进音乐角,在离钢琴最近的一个坐垫上坐下,目光始终没有离开那本乐谱。</p>

<span>丁程鑫</span>我找到了这个</p>

丁程鑫轻声说,拿出那张孩童字迹的纸条,递给马嘉祺。</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