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开会(2 / 2)

江起拿出帆布包里的3D打印模型,比着模型上的接口位置放了放。模型是按1:5缩的,接口尺寸正好能对上。</p>

<i>施诗</i>(小声)“感觉怪怪的”</p>

<span>江起</span>我也是觉得</p>

<span>姜琦</span>“光谱仪的电缆束得从接口旁边的线槽走,模型上的线槽看着比图纸上窄了些。”</p>

<i>施诗</i>“张工,线槽宽度多少?图纸上标的是30mm,这模型看着像28mm。”</p>

<span>龙套</span>(从口袋里摸出个游标卡尺,卡在模型线槽上)“哟,还真是28。上周改模型时,我怕线槽太宽影响结构强度,私自改窄了两毫米,忘了跟你们说了。”</p>

<span>龙套</span>李姐:(把光谱仪的电缆束参数表抽出来)“我们的电缆束直径25mm,加绝缘层后28mm,线槽28mm的话,正好卡死,到时候根本塞不进去。”</p>

总师皱了皱眉,没说话,只是拿过张工的卡尺,自己量了量模型线槽。</p>

<span>龙套</span>“线槽必须改回30mm。结构强度不够,就从材料上补——用高强度铝合金,我让材料组下午送样品过来,你们测测强度。(看向你们)你的光谱仪接口位置,有没有余量?能不能往旁边挪一毫米?给线槽腾点空间。”</p>

拿出笔,在笔记本上画了个简易的安装图。接口中心距旁边的传感器是15mm,挪一毫米的话,中心距变成14mm,按图纸要求,最小不能小于12mm,倒是没问题。</p>

<i>施诗</i>“应该是能挪,我们回去改下安装孔的位置试试,应该不影响光谱仪的光学路径。”</p>

<span>龙套</span>张工:“30mm的话,肯定能塞进去。下午我就改模型,明天出新的结构图纸。”</p>

<span>龙套</span>总师:“下一个,数据接口。施诗,你们的光谱仪数据率是多少?跟这模块的接口速率匹配吗?”</p>

<i>施诗</i>“光谱仪最高数据率200Mbps,这模块的接口速率是500Mbps,匹配没问题。但我们有个疑问——这针脚间距是1.27mm,我们的电缆插头针脚间距是2mm,得加个转接器,转接器的尺寸会不会超?”</p>

<span>龙套</span>王工:“转接器我们做过样品,厚度3mm,不超安装空间。你看,这是样品,针脚能兼容两种间距,我们测试过,插拔次数能到500次以上,够装星用了。”</p>

姜琦拿起转接器,对着光看了看针脚——针脚镀了层金,亮得很,边缘没有毛刺。</p>

<span>姜琦</span>(点点头)</p>

散会时快六点了,雨还没停。你们收拾文件时,张工把改好的线槽尺寸图递给你们。</p>

<span>龙套</span>“我让徒弟加急画的,你们看看,30mm,保证没错。对了,下周装星模拟,你早点来,咱再对对接口。”</p>

<i>施诗</i>“行,辛苦了”</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