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的走廊还飘着舞台烟幕的冷香,李兴嵘的手机震得像揣了只蜂鸟。他盯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字,手都在抖。指腹在“演唱会直播观看量1.3亿”的红sE爆字上蹭了又蹭,直到指尖发烫——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去年乐坛颁奖礼的总收视人次。

首场巡演的余温还没散去,迟叛的名字已经成了乐坛绕不开的滚烫符号。

演唱会直播画面被剪成无数个片段在全网疯传:有人逐帧拆解她《耳光》里的rapflow,惊叹于一个初涉说唱的歌手,竟能把西北方言的顿挫感与电子节奏糅得如此丝滑,每个重音都像JiNg准砸在听众神经上的鼓点,更有人戏称她还是吃了有学历的亏——迟叛是正儿八经的全国第一的音乐大学毕业,科班出身;有人翻出她唱慢歌时的特写,木吉他弦在她指尖震颤出的泛音,与她声线里那点西北风沙磨出的粗粝感交织,明明是简单的和弦,却唱出了戈壁落日般的苍茫与温柔。

乐评人们像被按了启动键的雷达,连夜写出长文:“迟叛的天才,在于她让‘野生’与‘JiNg密’在音乐里共生——《燎原》里那声突然拔高的哨音,是草原上呼唤同伴的原始腔调,却JiNg准卡在编曲最需要破局的节点;《晚风》结尾的气声处理,带着呼x1的杂音,却b任何后期修音都更戳中‘等待’的怅然。她不需要乐理教科书来框定,因为她的嗓子、她的经历,本身就是最鲜活的乐谱。”

更惊人的是数据:首场巡演结束后,她出道时那张被称为“拯救乐坛”的专辑,在各大音乐平台的播放量单日暴涨三千万,其中几首曾被质疑“曲高和寡”的实验X歌曲,突然成了年轻人循环列表里的常客。音乐圈开始流传一个说法:“迟叛重新定义了‘天才’——不是学术派的JiNg准无误,而是带着草原野X的创造力,她写的不是歌,是她自己活出来的生命力。”

迟叛还没来得及看到这些,否则她应该会冷笑,“这些乐评家,谁火了,就是个屎他们都能评成镶了金玉。”

就连那些曾嘲讽她“靠脸混乐坛”的黑粉,在庞大的热度面前都哑火了。这次的热度是所有人都没想到的高,出圈程度堪称音乐圈史上之最。

李兴嵘看着工作室邮箱里堆满的合作邀约,从当下最火的音综,顶级制作人到交响乐团,甚至有古典音乐界的泰斗递来橄榄枝,想合作改编她的作品。

他突然觉得眼眶发热,想起第一次在网上刷到的视频,那是他第一次认识迟叛。

那时候她才十五岁,抱着把旧木吉他,冻得指尖发红,唱的是自己写的西北民谣,一开口就惊得人忘了赶路。城管来赶人时,她背着吉他跑起来像阵旋风,年轻的小豹子,辫梢的银链甩得哗哗响,回头还冲拍视频的路人咧嘴一笑,露出颗小虎牙。

这也是当年迟叛第一次火的视频,一个纯路人视角的意外。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后来发第一张专辑,没人愿意推,她就自己扛着箱子跑遍各大电台,被保安拦过,被总监骂过,却从没见过她垂头丧气的样子。全网黑最凶的时候,她把自己锁在录音棚三天三夜,出来时眼睛红得像兔子,把写满音符的草稿纸拍在他面前,手里捏着《燎原》的demo,眼里全是不管不顾的光,说:“你听,这旋律它自己会跑。”

如今看来,那哪里是旋律会跑,分明是她的才华一旦挣脱束缚,便成了燎原之势——不是刻意雕琢的“天才人设”,是她站在舞台上,开口的瞬间,所有人都得承认:这是老天爷追着喂饭吃,还生怕她吃不饱。

“李哥,乐评人老周刚发的长文,标题直接叫《上帝给乐坛开了扇天窗,让迟叛把光泼了进来》。”陈礼举着平板冲进来,屏幕上的文字密密麻麻,他说迟叛的《燎原》写成了匕首,每个字都带着西北风沙的棱角,却能在副歌突然转成丝绸般的气音,这种矛盾的JiNg密感,是科班十年都练不出来的天才直觉。

李兴嵘还没来得及回应,手机又弹出新提示:迟叛当年出道首张专辑《野火》在音乐平台的单日播放量突破4200万,其中《燎原》的播放量24小时内翻了五倍,评论区从原本的8万条冲到9999+,热评第一是条凌晨三点发的留言:“终于知道为什么乐评人说她是‘乐坛救星’了,这嗓子里装着整个西北的风,写的旋律能钻进骨头缝里。”

走廊尽头的化妆间里,迟叛刚把红sE皮衣换成黑sE连帽衫,正对着镜子摘耳返。镜中的人眼下泛着青黑,却掩不住眼底的亮——是她的才华历经着时间,被千万人接住时,磨砺出的灼光。她随手点开音乐软件,首页推荐全是自己的歌,《晚风》的翻唱挑战已经有30万人参与,最火的版本是个弹着三弦的老爷子,配文写着“这姑娘写的调,像我年轻时在草原听的牧歌”。

“李哥!这……”陈礼举着手机,yu言又止。

李经纪人和迟叛一起接过手机查看内容。

唐穆清的工作室账号转发了孙导的微博,配图是张录音室的照片:两把麦克风并排放在调音台上,一把缠着银链,一把刻着细小的梅花纹。文案写着“武侠电影《朔风刀》OST,由@唐穆清与@迟叛共同演绎,敬请期待”。紧接着,唐穆清本人发了条新动态,是段30秒的音频,背景音里能听到木吉他的泛音,她的声音清清淡淡:“迟叛的《晚风》让我想起电影的场景,我们合作得很愉快,期待有下次。”

这条动态发出半小时,#唐穆清迟叛合作##朔风刀OST##迟叛乐坛天才#三个词条接连爆了。有人翻出两年前乐评人对迟叛的评价:“她的旋律是野生的,却带着惊人的JiNg准度,像草原上的猎豹,每一步都踩在猎物的心跳上。”如今再看,这话竟成了预言——敢把西北民歌、电子摇滚、古典钢琴r0u进同一套setlist,还能让全场跟着她的节奏呼x1,这不是天才是什么?

迟叛看着唐穆清那条动态,指尖无意识地敲着桌面。她想起一周前在录音棚,唐穆清第一次唱副歌时,两人因为一个转音争了半小时,唐穆清不是专业的音乐人,只能说出感觉,最后她抱着吉他改了三版,唐穆清才点头说“这版有边关的风了”。

“唐影后这是帮你正名呢。”陈礼趁着他们看手机的时候出去了,此刻端着热牛N进来,“现在谁还敢说你‘只会靠脸’?影后和大导都认你的才华。”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迟叛没说话,只是点开《朔风刀》的半成品demo,耳机里瞬间涌出血sE的旋律——有刀光剑影的凌厉,也有大漠孤烟的苍茫。

她突然笑了,眼角的红痕还没褪,笑起来却像个拿到新玩具的孩子:“本来就不用谁来正名,我的音乐不需要被认可。”

话音刚落,手机又震了。是孙导发来的消息:“刚看了你的巡演录像,《燎原》最后那段哨音,完全是电影里主角破阵时的感觉,OST再加段哨音吧,就你嗓子里那GU野劲儿。”

迟叛回了个“好”,顺手把手机揣进兜里,触到了里面的N片——是今早拿到的快递,远从西北寄过来的,没有包装。

她m0了m0那片小小的y糖,突然觉得,这场火不仅烧红了江市的夜空,还烧通了她和那片草原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