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夜·惊变(2 / 2)

重生之凤唳朝阳 诚澈 6177 字 2个月前

“这……奴才不知。只听说莞嫔娘娘今日一早便突发急病,高热不退,已经闭门谢客了。”</p>

</p>

突发急病?闭门谢客?皇帝的目光变得深邃起来。这也太巧了。</p>

</p>

他沉默了片刻,语气听不出情绪:“传朕旨意:端妃追封为端贵妃,以贵妃礼制治丧。一应事宜,交由内务府和礼部去办。”</p>

</p>

“嗻。”</p>

</p>

“另外,”皇帝顿了顿,声音冷了几分,“去查查,延庆殿的炭火份例,究竟是怎么回事。朕要确切的账目和经手之人。”</p>

</p>

“奴才遵旨。”苏培盛心中一凛,知道皇上这是起疑了。</p>

</p>

…………………</p>

</p>

永和宫和碎玉轩虽紧闭宫门,但暗地里的动作却快如闪电。</p>

</p>

颂芝不负所托,很快带回了关键信息:</p>

</p>

“娘娘!查到了!最初虚报延庆殿炭火份例的申请,是延庆殿一个不起眼的管事太监递上来的,但那太监……在一个月前就因为偷窃主子财物被打发去了辛者库,如今已经病得奄奄一息,问不出话了!”</p>

</p>

“送炭的那几个奴才,分开讯问后,口径一致,都说自己是按单子送货,毫不知情。但奴婢发现,其中一个太监的家人,最近突然得了一笔横财,来源不明!”</p>

</p>

“还有!我们在延庆殿小厨房的角落里,找到了这个!”颂芝呈上一个不起眼的药罐,里面是些许熬剩的药渣,“太医验过了,说这药渣里……多了一味极寒的紫葵草!此物少量可镇痛,但用量稍过,便可令人气血凝滞,体寒加剧!端妃本就虚弱,服用此药,再遇严寒,简直是催命!”</p>

</p>

一切都被串了起来!</p>

</p>

皇后早已布好了局!先买通延庆殿太监虚报份例,再在端妃的药中做手脚,双管齐下!无论炭火是否核减,端妃都很难熬过这个冬天。而炭火核减,恰好成了最好的催命符和嫁祸工具!</p>

</p>

“好……好毒辣的手段!”年世兰看着那药罐,只觉得一股寒气从心底冒出。皇后为了扳倒她,竟如此处心积虑,连将死之人都不放过!</p>

</p>

“娘娘,现在证据确凿,我们是否立刻禀报皇上?”颂芝急声道。</p>

</p>

“不!”年世兰立刻否定,“那个递申请的太监已经废了,送炭太监家人的横财来源难以追查,这药渣……更是死无对证!我们此刻拿出这些,皇后完全可以反咬一口,说是我们陷害!皇上正在疑心之时,只会觉得我们欲盖弥彰!”</p>

</p>

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沉思片刻,眼中闪过决断:“既然她想要‘炭火不足’这个罪名,那本宫就让她看看,什么叫真正的‘炭火不足’!”</p>

</p>

她压低声音,对颂芝如此这般吩咐了一番。</p>

</p>

颂芝听得目瞪口呆,但看着娘娘冰冷坚定的眼神,立刻重重点头:“奴婢明白了!这就去办!”</p>

</p>

………………</p>

</p>

皇帝的调查并不顺利。内务府的账目清晰显示,延庆殿炭火份例的核减,确有莞嫔批注和华妃核准的记录。经手流程看似毫无问题。</p>

</p>

但越是毫无问题,皇帝心中的疑虑就越深。他了解年世兰的性子,有怨报怨,有仇报仇,她对端妃……</p>

</p>

就在此时,后宫突然又爆出一件事——并非延庆殿,而是齐妃所居的长春宫,突然闹了起来,说是内务府送去的炭火质量极差,烟大呛人,根本无法使用,齐妃气得当场发作,打骂了送炭的太监。</p>

</p>

紧接着,丽嫔、曹贵人等处也纷纷传来抱怨,都说今年的炭火似乎不如往年,或是数量不足,或是质量低劣。</p>

</p>

仿佛一夜之间,“炭火问题”成了后宫普遍的抱怨。</p>

</p>

皇帝闻报,眉头紧锁。难道真是内务府办事不力?并非针对延庆殿一处?</p>

</p>

苏培盛适时回禀:“皇上,奴才查问过了,内务府那边说,今年各地缴纳的炭敬确有不足,加之天气骤寒,用量大增,分配上难免捉襟见肘,各处份例虽未明着减少,但质量上……确实无法全然保障。”</p>

</p>

皇帝沉吟不语。若是普遍现象,那延庆殿炭火不足导致端妃病情加重,似乎……也并非刻意针对?</p>

</p>

就在这时,华妃竟主动来了养心殿请罪。</p>

</p>

她未施粉黛,穿着素净,一进门便跪倒在地:“皇上,臣妾有罪!请皇上责罚!”</p>

</p>

皇帝看着她:“何罪之有?”</p>

</p>

年世兰抬头,眼中含泪,神情悲戚却坦荡:“臣妾协理六宫,却未能周全各处用度,致使今冬炭火供应不继,质量低劣,六宫怨声载道。延庆殿端妃姐姐病体沉疴,臣妾未能额外关照,竟让她……让她在寒冬之中受苦,最终薨逝……臣妾虽非有意,但难辞其咎!求皇上重罚臣妾,以正宫规!”</p>

</p>

她一字未提账目核减之事,反而将责任揽到自己“未能周全”上,并主动扩大范围,将延庆殿之事纳入“六宫炭火不继”的普遍问题之中,态度诚恳,悔恨交加。</p>

</p>

皇帝看着她这番情态,再联想到近日各处的抱怨,心中的疑虑不禁动摇了几分。难道真是自己多心了?世兰或许有失察之责,但并非存心苛待端妃?</p>

</p>

“罢了。”皇帝叹了口气,伸手扶起她,“此事朕也有耳闻,是天寒炭缺所致,非你一人之过。你既已知错,日后更加勤谨便是。端妃……是她福薄。”</p>

</p>

“皇上……”年世兰顺势起身,泪水滑落,更显凄楚动人,“臣妾定当吸取教训,往后定必事事亲力亲为,再不让我宫姐妹受此苦楚。”</p>

</p>

皇帝拍了拍她的手,温言安慰了几句。</p>

</p>

一场看似滔天的祸事,竟被年世兰以退为进、移花接木的手段,巧妙地化解了大半。虽然皇帝心中是否全然消除疑虑尚未可知,但至少明面上,此事已被定性为“意外”和“失察”。</p>

</p>

………………</p>

</p>

消息传回碎玉轩,甄嬛悬着的心终于落回实处,背后却惊出一身冷汗。</p>

</p>

华妃娘娘……竟用如此方式破局!将针对延庆殿的特定陷害,巧妙转化为普遍的管理疏漏,主动请罪,反而洗清了最大的嫌疑。</p>

</p>

其急智,其魄力,其对人心(尤其是帝心)的把握,已臻化境!</p>

</p>

钦佩之余,甄嬛更感到一丝寒意。与这样的人为盟,固然安全,但若有一日……</p>

</p>

她不敢再想下去。</p>

</p>

傍晚,永和宫再次送来东西。这一次,并非赏赐,而是一本厚厚的、关于内务府历年炭火采购、分配、管理的旧例汇编。书中多处有华妃的亲笔批注,详解其中关窍与陷阱。</p>

</p>

随书附有一张短笺,只有四字:</p>

</p>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p>

</p>

甄嬛抚摸着那本沉甸甸的旧例,看着那力透纸背的批注和短笺,心中五味杂陈。</p>

</p>

华妃在用这种方式告诉她:看清了吗?这就是后宫。一步踏错,便是万丈深渊。本宫能救你一次,不可能次次都来得及。要想活下去,活得好,就必须自己变得强大,变得警惕。</p>

</p>

她将旧例紧紧抱在胸前,目光逐渐变得坚定。</p>

</p>

是的,她必须更快地成长起来。不仅是为了自保,更是为了……有朝一日,能真正与那只凤凰并肩而立,而非永远只是被庇护的雏鸟。</p>

</p>

窗外,雪又开始下了。</p>

</p>

这个冬天,注定漫长而寒冷。但有些种子,已在冰雪之下,悄然生根发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