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清棠两世为人都是普通百姓,没有当过官,不懂政事。
就算身边有朋友考公,也只是基层办事人员。
国家大事,离普通百姓太遥远。
所以沈清棠有了大胆的想法却还是忐忑着给季宴时去了信。
路途遥远,季宴时为了她的安危也不会同意。
沈清棠便先斩后奏,给季宴时去信的同时,带着沈清丹换了路线,横穿云州往京城的方向绕行。
这样一来,在前线的季宴时就分不出人手来抓她回去。
绕行是想贴着边境线,到有驻军的城池大肆宣扬沈清丹的凄惨经历。
毕竟人兽那啥,有悖常伦,普通人听着都受不了一定会不由自主的同情沈清丹。
更重要的是,沈清丹是和亲公主,代表的是大乾。
北蛮如此糟蹋和亲公主,也是对大乾的蔑视,可以视为挑衅。
大多数戍边的将士都是有血性的男儿,定然受不了北蛮这么欺辱和亲公主。
说白了,沈清棠就是要吃人血馒头,要扯虎皮做大旗。
要用沈清丹的凄惨经历唤醒百姓的对北蛮的仇恨。
再用百姓的愤怒来逼迫皇上、朝臣打消和谈的主意,并且出兵攻打北蛮。
十一座城,哪怕只是边关小城,战线也得拉的很长。
秦家军再英勇善战,总是以一敌二、敌三、敌四,也会吃不消。
他们再强悍,终归是人,会受伤,会死亡。
就算他们能所向披靡,那凭什么,吃苦受累、流血流汗的是他们,吃糠咽菜的是他们,获罪的是他们。
躺在功劳簿上的却是一帮蛀虫?!
都说浑水摸鱼 。
水要变浑就需要搅。
当然,凡事有利就有弊。
沈清棠的计划总的来说对秦家军有利、对大乾有利。
却对沈清丹无好处。
就像一个被强的女人,要在司法机关、媒体记者、法庭上一遍遍的讲述自己的受害经历。并且得着重描述细节一样。需要受害者也就是沈清丹一遍遍揭开自己的伤疤,一次次践踏自己的羞耻心。
在沈清棠的计划中,沈清丹在北蛮的经历会被放大、夸张,去掉她作恶的部分,被塑造成一个为国家牺牲,在敌国受尽屈辱、承受了非人待遇的爱国公主人设。
这对沈清丹来说,就是把她受过的罪、承受过的屈辱编成能传遍大街小巷的戏文、话本、说书人口中的故事甚至是靡靡之音。
每一天、每一个时辰都会被人议论。
三人言虎。
谣言传的多了还会变味。
尤其是一些素质低的人,听说那些只怕第一反应不是家国天下而是低趣味的想法。
要是换一个人,沈清棠还会掂量一下要不要这样做。
毕竟在古代,这样的传闻一定会彻彻底底的毁掉一个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