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三娘看了眼谢山,见他身形高大、手脚细长,手上虽布满伤口但身上筋肉紧实,的确是个有力气的。
她转头对铺中伙计道:“先留下他,给他一口饭吃。”
谢山跪在地上,咚咚磕头,声音响得一旁的伙计都忍不住摸了摸自己的额头。
就这般,谢山留在了谢家布坊。
他的确是一把子卖力气的好手,除了吃的多些,但力气也真的大。
谢三娘在外谈生意,再度回到苏州府已是半个月后。
再见谢山,他已脱胎换骨。
谢山人生得不错,先前虽饿得面黄肌瘦,但半个月五谷杂粮就也将他养回不少。
二人再见,谢三娘竟有些惊讶于他的容貌。
但也仅此而已。
谢山见了她,卑躬屈膝向她道谢,谢三娘也不缺那些吃食,便没放在心上。
直至三个月后,谢三娘发现谢山竟然识字。
“你读过书?”
“没。”
谢山拿了根木棍在地上写写算算,见谢三娘过来,他用脚擦了擦。
想了想,谢山道:“我娘子以前读过,她教我的。”
提起自家娘子,谢山眉眼之间带着几分温柔:“没闹旱灾前,她爹是我们村里的先生,我大字不识一个,都是我家娘子手把手教的。”
想在东家面前展现一番,谢山又道:“我不仅识字,我娘子还教会我算账,东家要有什么需要的地方,尽管开口。”
先前他只想混口饭吃保全性命,如今在苏州府找到活计做,他便想定居下来。
苏州府富庶,在此定居,他就再也不用体会饿肚子的痛苦了。
谢三娘想了想,说了声知道,便让谢山给掌柜打下手去了。
做了半年铺中伙计,谢三娘发现谢山天资出众。不仅精于核算,且时日不多,就已经熟练掌握“四柱清册”之法。
由谢山核对的账册,一文钱都不会出错。
且他不仅做事认真,也善于与人斡旋。
谢三娘曾见过几次言行刁钻的商客,但经谢山接待,都能将人哄得服帖。便是生意不成,也决计不会得罪任何一个人。
若是她见到那种人,早将人骂出三条街外了。
且不止于此,谢山心细,但在铺中爬得太快,自然引起几个伙计不满。他出身虽贫穷,但也懂得“驭下”之道。
抬举、敲打、平衡铺中关系,他可让能者尽其才,也能让弱者补其短。
也就一年时间,谢三娘便带着他外出谈生意,且有意抬举。
谢山也懂得感恩,每每二人外出,他都细心备至,张口闭口都是不忘她的恩情。
那时候她对谢山的印象是忠心、可靠、务实,且有经商之才。
所以她,动了些不该动的心思。
彼时她已年近三十,在外行商常被调侃一句“半老徐娘、风韵犹存”。她本就有招婿的心,只是一直未曾琢磨到合适的人选罢了。
如今见了谢山,不免心中动摇。
至于谢山口中的妻子……
她曾问过,二人虽相识多年,但也不过是同村之谊,且两人是在逃荒路上私定终身。
用谢山自己的话说,便是人都要饿死了,哪还有心思想什么三书六礼,婚书下聘?
二人瞧着对眼了,便也就凑做一起,成了夫妻……
既无婚书,也无名分,又算得上什么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