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小陈宇,还要跟赵繁一起出差,家里没有人肯定是不行的。
其他的事情倒是好安排,但唯独一件事,却让夫妻俩犯了难,那就是这段时间请谁来照顾妻子?
陈敏的奶奶廖青宁已经退休了,让她来照顾当然是可以的,加上后勤部门也安排人过来帮忙做家务,并不用太劳累她。
可请了廖青宁,要是再请王桂香,人是不是太多了一点?可不请的话,对方可能会多想。
陈敏为难地说道:“要不然就别请了,你也就出差一个多月,现在我才怀孕6个月,还不到生产的时候。”
后勤部门请人来打扫卫生,并不是常驻,一天也就来一次,他们家是两层的小楼,万一没人到时候出意外怎么办?
最后还是5岁的小陈宇出了个主意,让廖青宁来半个月,另外半个月让王桂香来。
赵繁和陈敏多少有点关心则乱,不管是廖青宁还是王桂香,都要照顾家里,不可能长时间离开太久。
最后两家协商了一下,交替来照顾陈敏,一人一天,这样都不耽误各自的家庭。
解决了这个难题,赵繁有些不好意思地和妻子说道:“我们多少有点自作多情了,人家未必愿意大半个月在家里住着。”
陈敏则是有点自责,刚结婚的时候,她就知道赵繁在家事上不太开窍,这些事一直都是她处理。
可这么简单的道理,她却没有想到,也许真的应了那一句“一孕傻三年”吧。
听了妻子的自我剖析,为了避免她陷入自我怀疑的情绪,赵繁说别的事转移她的注意力。
“看来我们儿子不仅继承了我的语言天赋,也遗传了你的敏锐性格。”
安排好了家里,赵繁就带队去东北了。
计划之前就做好了,但落实下来之后,还是有挺多不符合实际的情况。
东北一带的升级,国家能拿出来的资源挺有限的,目前仅靠从欧洲拿到的注资。
签订协议的时候就已经声明过,只允许对方投资轻工业,还不能涉及关键性的产业。
可制定升级计划的时候,关键性的产业,还有一些能源工业也包含在内,这些都没有投资。
苏大哥签订的协议是用能源置换轻工业产品,并不是直接给钱,也就是说拿不到欧美投资的那些产业,就没有资金投入。
不管是发展工业,还是研发技术,其实都是烧钱,可现在问题就是没钱。
之前的想法是轻工业盈利之后,从这部分的产出反哺能源产业和关键性产业。
可现在看来,要是不及时升级,那他们两年之内不可能完成和苏大哥签订的协议。
上次徐丰来出差就一直没有回去,现在计划卡在资金这个环节上,他想了想,提出了一个建议。
“不然另外多购入苏大哥的能源,在现有的能源产业进行二次加工,然后转卖到亚非拉这些国家,利润拿来注资?”
如果只考虑到资金的问题,这当然是没有问题的,可赵繁作为计划委员会主任,他必须站在国家的发展立场上看待问题。
加大苏大哥的能源进口,很可能会打破漂亮国和他们的实力平衡,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也要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