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蜀都的天空泛着鱼肚白,薄雾尚未完全散去。
刘振华最后看了一眼住了两年的房间,轻轻带上门,走向等候的车队。
他的行李很简单,但心情却格外沉重——这片土地承载了他太多的心血与情感。
“出发吧。”他轻声对司机说。
车队缓缓驶出广场,就在这一刻,刘振华和随行人员全都愣住了。
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屏住了呼吸。
从广场的街道开始,整条人民南路两侧已经站满了人,黑压压的人群一直延伸到视野的尽头,仿佛整座城市的人都聚集到了这里。
晨光斜照在人们身上,给这幕景象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
最前面的是来自各所华兴希望小学的师生们。
孩子们按照学校列队,穿着整洁的校服,红领巾在晨风中飘扬。
他们手中举着连夜制作的横幅和标语牌:
“刘叔叔,我们会努力学习”
“华兴小学的孩子们永远记得您”
“您是我们心中的灯塔”
老师们站在孩子们身边,许多人都红着眼眶。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师对学生们说:“孩子们,记住这一刻,记住这位改变了我们命运的人。”
在师生方阵后面,是来自各个合作社的乡亲们。
他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彝族的擦尔瓦、藏族的楚巴、苗族的百鸟衣,五彩斑斓的传统服饰在晨光中交织成一条绚丽的彩带。
乌蒙山石头村的赵大山带着合作社的社员们来了,他们整齐地站成一排;
大凉山的彝族乡亲们来了,老阿普穿着隆重的礼服,手中握着象征祝福的枝条;
滇黔交界处的苗族乡亲来了,妇女们头上的银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他们没有呼喊,只是静静地站着,用最庄重的仪式表达着最高的敬意。
当车队经过时,他们用各自的民族语言唱起了送别的古老歌谣,低沉而深情的旋律在长街上空回荡。
更让人动容的是,在乡亲们的后方,是自发前来的普通市民。
他们中有住在华兴安居小区的居民,有在华兴产业园工作的员工,
有因华兴的投入而生意兴隆的小店主,还有无数被华兴故事感动的普通百姓。
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在儿子的搀扶下早早来到路边:“我要亲眼看看这位好人。”他说。
几个年轻的创业者举着“感谢华兴带来发展机遇”的牌子;
一对抱着婴儿的年轻夫妻说:“我们要让孩子记住这个时刻。”
沿街的商铺老板自发地在门口摆放了鲜花,有的还在画板上写出了
“刘总,蜀都永远欢迎您”的字样。
送早餐的小贩推着车,免费为等待的人群发放热乎乎的豆浆包子:
“今天不做生意,只为送刘总。”
“打开天窗。”刘振华的声音有些哽咽。
当车顶天窗缓缓打开,他站起身将上半身探出车外时,整条长街瞬间沸腾了。
“刘总,一路平安!”
“谢谢您!”
“常回来看看!”
呼喊声从四面八方涌来,如同浪潮般一波接一波。
孩子们用力挥舞着小手,老师们红着眼眶鼓掌,乡亲们继续唱着深情的送别歌,记者纷纷举起相机记录这感人一刻。
刘振华的眼眶完全湿润了。
他向着两侧的人群不断挥手,时而双手合十深深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