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羊城的投资失败(2 / 2)

刘光福恭敬地答道:"是的,二哥。已经全部处理妥当,我们正式退出了。"

他顿了顿,补充道:"当地政府虽然惋惜,但也理解我们的决定。最后的转让手续已经办妥,算是好聚好散。"

原来当年华兴投资羊城的几个企业。

华兴集团在注入巨资后,虽然派驻了管理人员和技术团队,试图引入先进的生产体系、质量管理标准和市场渠道,但他们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必须在董事会层面与持有60%股权的本地原有管理层进行博弈。

以老李为首的厂长们,守住了“主导权”,却也固守了过去的思维。

他们对华兴提出的改革方案——无论是淘汰冗余人员,还是调整产品结构以应对市场变化——都充满了警惕和抵触,常常以“不符合厂情”、“工人情绪不稳定”、“需要慎重研究”为由加以否决或拖延。

他们更倾向于将华兴的资金用于维持现状,发放福利,而非锐意改革。

华兴方面空有强大的资源和对市场的敏锐判断,却因无法掌握控股权而难以施展拳脚。

他们提出的许多合理化建议在无休止的内耗中胎死腹中。

工厂的设备部分更新了,但管理效率和经营理念依然故我;

产品有了一些改进,却始终未能真正打入高端市场或建立起有竞争力的品牌。

几年下来,这几家厂子虽然靠着华兴的输血和最初的资金勉强存活,并未倒闭,但也完全错过了转型升级的最佳时机,只是在低效和温饱中徘徊,未能实现当初设想的跨越式发展。

华兴预期的巨大投资回报化为泡影,巨额资金如同投入了一个无底洞,被缓慢地消耗殆尽。

最终,华兴集团不得不承认这笔投资的失败。

他们既无法推动企业向前发展,也难以抽身而退——巨大的沉没成本和对当地政府的承诺使他们陷入了两难境地。

他们最终为自己的“妥协”付出了代价。

刘光天缓缓转身,脸上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

"其实这个结果,我早就预料到了。"

他走到酒柜前,倒了两杯威士忌,递了一杯给刘光福。

"在内地做生意,讲究的是人情世故,是双赢。"

刘光天轻晃着酒杯,"我们要裁员,他们要保就业;

我们要效率,他们要稳定。

这种情况下,别说裁员了,不多安排几个人进来就算不错了。"

他抿了一口酒,继续说道:

"这些年,我们投入的资金,就当是交学费了。

至少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

在没有绝对控股权的情况下,再好的管理理念和先进技术,也抵不过'厂情'两个字。"

刘光福低头不语,脸上写满了愧疚。

"罢了。"刘光天摆摆手,"这笔学费虽然贵,但还付得起。重要的是……"

他的目光变得锐利,"我们学到了什么,接下来要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