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荣地产一役的胜利,像一阵强风,吹散了笼罩在张建军头顶的部分阴霾。
华商圈内,他的名字不再仅仅与“运气”或“狠辣”挂钩,更增添了“谋略”和“胆识”的色彩。一些之前犹豫的华商主动寻求合作,连港英政府某些部门的官员,态度也悄然变得客气了几分。
但张建军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脑。他清楚,怡和折损的不过是一个证券部门经理和一笔资金,远未伤筋动骨。
台岛机构也只是暂时缩回触手,并未离开。真正的威胁,依然高悬。
内部审计在钟先生的主持下继续深入,又揪出了两个被收买的中层管理人员,分别来自码头和采购部门,都是被抓住了经济或生活作风上的把柄。清理之后,公司的运转反而更加顺畅高效。
张建军将更多精力投向了整合昌荣地产的资产和规划下一步扩张。昌荣在九龙城寨周边那几块产权复杂的地皮,虽然棘手,但位置极佳,好好开发,价值巨大。
他让陈威廉组建了一个精干小组,专门处理相关的法律和拆迁事宜,进度缓慢却稳步推进。
与此同时,他并没有忘记那个远在京城,一次次试图置他于死地的“老领导”——林向东。
“老板,林向东最近很安静。台岛那边断了联系后,他似乎也没什么新动作。”龙三汇报内地情况时,语气带着一丝疑惑。
“安静?”张建军看着窗外,“他不是安静,他是在憋更大的坏水。或者说,他遇到了麻烦。”
龙三送去的那些“礼物”——台岛机构试图利用他的证据——虽然不足以扳倒他,但足以在他的圈子里引发猜忌和审查。林向东此刻,大概率正焦头烂额地自保和撇清关系。
“那我们…”
“继续给他找点事做。”张建军淡淡道,“把他小舅子那个贸易公司走私批文、偷税漏税的证据,挑些不痛不痒的,匿名寄给京城相关的纪检部门。不用指望能把他怎么样,让他后院持续起火,没精力再来烦我们就行。”
“明白。”龙三领命而去。
对付林向东,需要耐心和精准的敲打,急不得。张建军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南方。
与霍英东合作的印尼航线业务进展顺利,第二批、第三批货船陆续返航,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和东南亚市场的第一手信息。张建军脑海中那些来自系统的“未来信息”不断与现实印证,让他对下一步的开拓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他决定扩大在东南亚的布局,不仅仅满足于贸易。
“霍生,我觉得可以在雅加达设立一个办事处,不仅负责航运接驳,还可以直接采购当地特产,比如橡胶、木材、香料,运回香港或者转口到日本。”张建军向霍英东提议。
电话那头,霍英东沉吟了一下:“想法不错。但那边情况复杂,排华情绪时有时无,政府官员腐败严重,设点容易,站稳脚跟难。你得找个既懂生意,又懂当地规矩,还得绝对可靠的人去打理。”
“人选我大概有了一个,还需要您帮忙把把关。”张建军心中已有人选——他最早招募的那批忠诚手下中的一个,代号“甲一”,性格沉稳,学习能力强,经过这段时间的历练,已经能独当一面。最重要的是,绝对可靠。
“你有人选就行。关系方面,我让我在雅加达的老朋友关照一下。记住,前期步子不要迈太大,以建立渠道和收集信息为主。”霍英东再次提醒道。
“谢谢霍生。”
挂断电话,张建军立刻叫来甲一。如今的甲一,经过刻意培养和锻炼,已经褪去了最初的青涩,看起来像个精明的中年商人。
“老板,您找我。”
“准备一下,带两个人,去雅加达。任务是在那边设立一个办事处,摸清当地橡胶、木材这些资源的门路,建立采购渠道。霍生那边会有人接应你。安全第一,遇到麻烦,及时联系龙五。”张建军交代任务。
“明白。保证完成任务。”甲一没有任何多余问题,沉声应道。
安排完东南亚的事务,张建军的目光再次回到香港。怡和的暂时沉默让他不安,他需要一枚钉子,一枚能深深楔入怡和体系内部,能提前预警甚至制造麻烦的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