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 黎阳津(上)(2 / 2)

也就是说,如今的黄河北岸,已经没有多少船只可供使用。

听到这个消息,张辽不禁眉头紧皱。

他原本计划通过抢占黎阳津,控制黄河渡口,为后续的大军南下提供便利。

现实却给了张辽当头一棒,船只的极度匮乏让他的计划遭受了沉重打击。

作为先锋,他肩负着遇水搭桥、逢山开路的重任,这是他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

无论如何,他都必须想出一个办法,在右将军牛奋抵达之前,成功打通通往中原的道路。

于是,张辽当机立断,决定全力以赴地在黄河北岸搜集船只。

而此时,黎阳城内的守军由于对张辽的军威心存畏惧,根本不敢出城迎战,这无疑为张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张辽迅速行动起来,他调遣部分兵力,沿着黄河北岸展开搜索,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藏有船只的角落。

他还将黄河及其支流附近的百姓和渔夫们统统裹挟起来。

毕竟,这些常年生活在水边的人们,对于操船和搭桥自然要比张辽这三千骑兵更为精通。

现实却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张辽的头上。

当他环顾四周时,惊讶地发现附近的百姓早已逃之夭夭。

原本应该熙熙攘攘的黄河北岸以及支流附近,此刻竟然空无一人,只剩下空荡荡的房屋,仿佛被时间遗忘了一般。

经过一番打听,张辽才了解到其中缘由。

原来,附近百姓见官府关闭城门,也让百姓们知道有兵灾即将降临。

于是,这些百姓们纷纷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要么躲进附近的城池里,寻求庇护;要么直接全家划船进入周围的河流湖泊之中,藏身于茂密的芦苇丛里。

这一情况使得张辽原本想要裹挟百姓的计划完全落空。

并州军在陆地上虽然所向披靡,但到了水里,他们也只能望洋兴叹,成为名副其实的“软脚虾”。

黄河的支流众多,芦苇丛更是密密麻麻,一旦有人钻进其中,就如同石沉大海,难以寻觅。

面对如此棘手的局面,张辽不禁感到一阵头痛。

就在他苦思冥想之际,一名手下突然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主意:既然武力无法解决问题,那为何不尝试用利益来诱惑百姓呢?

想当年,李渊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十万大军冲入魏郡,其目的只有一个——抢夺粮食。

而面对堆积如山的粮食,李渊很快意识到一个棘手的问题:仅凭他那区区十万大军,要将如此巨量的粮食运回,简直比登天还难。

就在李渊苦思冥想之际,一个绝妙的主意涌上心头:何不让魏郡的百姓来帮忙运粮?毕竟,人多力量大!

当初李渊从魏郡赵国劫掠来的数百万石粮食中,其中有三分之一都分给当地百姓。

这一招果然奏效,魏郡的百姓们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自然对李渊感恩戴德。

几乎所有邺城一带的穷苦百姓都从这场运输中获利,他们原本生活困苦,如今终于有了一些余钱,能够改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