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李渊所占据的大部分地盘都处于军管状态。
特别是边郡各地,军政财大权完全由各级军将掌控,这些军将简直就是一个个节度使。
会出现这种情况,实在是无奈之举。
相比那些出身豪强、寒门或世家的官吏,李渊更加信任自己亲自提拔的将领。
毕竟,读书人的心思太过复杂,难保他们不会背叛自己。
不过李渊也不是没有放权,目前只有太原、上党、河东、雁门以及半个西河这些地方,在一些重要的县城里安排了县令。
然而,郡守却一个都没有。
因此各地县令严重不足,有些地方由于缺少县令,干脆就让几个县共同尊奉一个县令为主。
这种一个县令直接管理三四个县的情况随处可见,这无疑是严重缺乏官员的明显表现。
仔细算一算,李渊治下总共也就只有四十三个县令。
其中,四分之三都是他从颍川到洛阳这一路上所收罗的官吏。
剩下的四分之一,这些人都是并州本土出身的豪强以及世家的子弟,经过李渊长达一年的严格考验,才被任命为县令。
也算是给并州世家豪强以及寒门一个甜头。
可以说,这已经是李渊最大限度地放宽了条件,但最终能够通过考验的人数仍然如此之少。
从这一点就可以明显看出,并州的文风实在是太过匮乏了。
与关东地区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关东之地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而并州和河东地区,虽然地域辽阔,但真正能够称得上世家的却寥寥无几,甚至不到十家。
其中大部分都是河东出身。
当然,这里面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当初李渊入主并州后,灭掉了不少世家。
这无疑对当地的文化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如果不是李渊后来从颍川和洛阳等地收拢了一大批有才华的文士,恐怕他手中能够任用的文士数量会更少。
要知道,治理一个地方,尤其是担任一县之主的县令,是非常需要丰富的阅历和卓越的才智的。
这绝不是一个刚刚从学堂毕业的学子所能够轻易胜任的。
否则,不仅会对百姓造成伤害,也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所以,李渊绝对不会如此轻率地将地方治理的重任交给一个初出茅庐的毕业生。
通常情况下,他会选择一些年龄在三十多岁、经验丰富的老吏来担任这一重要职务。
如今各地县令上任时间长短不一,多则一年,少则半年。
这些官员们或许是为了在李渊面前留下良好印象,都在任期内展现出了相当出色的政绩。
放在大汉,都可以评一句治理有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