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精确的计算和仔细的核对。
经过连续七天的紧张工作,终于得到了一个大致的数字。
据统计,重合县境内的各大庄园共缴获了不下三十万石的粮食!
这个数字如果仅仅是用来支撑中路军,那么这些粮食足以维持三四个月之久。
然而,当考虑到那源源不断的流民时,情况就变得严峻起来。
这些流民如同潮水一般涌来,他们饥饿难耐,急需食物救济。
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使得三十万石的粮食显得杯水车薪。
恐怕连一个月都支撑不住,这无疑给中路军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不过,他们的任务并非仅仅是养活这些流民,而是要将他们尽快转移至并州。
因此,采取了一种流水线的方式来解决粮食问题。
他们将流民组织起来,形成一条长长的队伍,如同一条蜿蜒的巨龙。
每到一个被中路军攻下的庄园,就会给这些流民发放一定数量的粮食。
这样一来,流民们可以在当地吃一顿饱饭,然后继续向并州前进。
这种流水线式的赈济方式,既节省了粮食,又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消耗。
同时,也保证了流民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抵达并州,得到更好的安置和救助。
如此一来,这三十万石的粮食除去中路军自身的消耗后,虽然无法完全满足所有流民的需求,但至少能够缓解他们的饥饿,为他们的长途跋涉提供一些必要的能量。
而经过详细的统计和计算,这些剩余的粮食,即便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也仅仅能够满足四十万流民在未来两个月的时间里,在重合县四天的口粮需求。
这意味着,在这短短的四天时间里,这些流民必须尽快离开重合县,前往东光县。
当他们抵达东光县,就将得到东光县的并州军的救济和援助。
需要明确的是,这三十万石的粮食,最多只能保证这些流民在重合县度过四天的时间。
一旦超过这个期限,那么这三十万石的粮食将远远无法满足未来两个月内涌入的大量流民的口粮需求。
更为严峻的是,这三十万石的粮食仅仅能够满足四十万流民的需求,而据不完全统计,青州的流民数量已经接近百万之众,这与四十万相比,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显然,这三十万石的粮食远远不足以满足所有青州流民的基本生活所需。
不过,这个问题并非无法解决。
如今整个河北地区,除了各个城池还在汉军的掌控之下外,城外的广大区域基本上都已经成为了并州军的天下。
并州军的骑兵们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严密监视着各个城池中汉军的一举一动。
这种强大的军事压力,使得汉军根本不敢轻易出城,以免遭受并州军的攻击。
到了那个时候,并州军将会把这数量多达上百万的青州流民,按照不同的路线进行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