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94.诗会(2 / 2)

寒门学子的科举路 MM豆 3443 字 4个月前

只见他大笔一挥,写下:

苏州城外大桥下,忽而游过一群鸭。

大家快来数一数,一二三四六七八。

小诗写完,众人目瞪口呆,那研墨的朱某,更是惊得忘了研磨,愣愣定住了。

这哪里是诗呀?打油诗都算不上罢?像是初初蒙学的小学童的打闹之作。

大家都看得出樊凡在敷衍了事,一个能写出“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言:斤斧以时入山林”、“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这样好对子的人,哪怕再怎么不善诗词,也不至于写出这样的诗句。

樊凡拿起纸张,轻轻吹干,郑重交予那位朱某,说道:“那就有劳朱兄替我赏读一二,要多多给我提修改意见才好。”

朱某拿着诗,傻住了,面露难色,支支吾吾道:“这……?”这样的诗,哪里有赏读的价值?又该从何赏起?

这时,樊凡学着朱某方才强人所难的语气,说道:“朱兄,这诗我也写了,亲自交到你手中,若是这样,朱兄还要惋惜金口,不肯指点一二,那就太不给小弟我面子了,太看不起小弟了。”

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好好的写诗交流,搞成劝酒喝酒那种歪风邪气,那就不好玩了。

朱某原以为用酒楼里学的哪些招数,能与樊凡结交一二,结果弄巧成拙,成了今日诗会上第三个在樊凡这吃瘪的人。至于品读这首诗,他本想硬着头皮胡诌几句糊弄过去,结果,迫于肚中学识不足,胡说不下去了,只好讪讪作罢,识趣道:“多有叨扰,朱某告辞。”

转而去找他的那些酒楼好友拼酒去了。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像朱某这样擅长于在酒楼里交际,擅长于权弄关系的,论到底,其实也没什么错,只不过入不了樊凡的眼罢了。

一则是,权弄关系者,首先自己须是“关系”,否则只会被人权弄。

再则是,读书人学识为先,若是刚有了一点点名头,便只顾着整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那就本末倒置了。

周围众人大多认识这位朱某,知道他早些年考入白鹭学府之后,常年混迹于各大酒肆青楼,了解其脾性,故无人站出来替他辩解什么。

樊凡转向众人,统一解释道:“樊某自认不精通诗词之道,并非请托之词。为了参加此次诗会,与诸位研讨一二,樊某在家斟酌多日,唯写出一首词曲而已,自认为已是尽全力……诸位若是好奇樊某的诗词水平,不如稍等片刻,等到大家一齐展示作品之时,自见真章。”神情十分诚恳认真。

他看了眼桌上的美食,又道:“樊某今日出门急,腹中不曾多食,现下已是饿急……就先吃为敬了。”说完,好巧不巧,恰恰又打了一个饱嗝。

众人看了看樊凡的小肚子,心中暗暗感慨:可真是一个不拘一格真能吃的小学童呐!

又看樊凡目光诚恳,不似说谎的样子,反倒有些不好意思了,纷纷致歉:“叨扰了,叨扰了……”退去。

此时此刻,樊凡有些想那位“名大才,字必中”的胖哥了,胖哥学识虽十分一般,但为人是真的深得樊凡的心,废话不多,吃就完事了……真想他呀,尤其是他随行带着的那五湖四海八大菜系的厨娘。

什么“春江水暖鸭先吃”、“雄鸡一鸣天下白,母鸡一炖汤真香”……想想,胖哥真比那朱什么的可爱得多得多。

呸,什么厨娘不厨娘、八大菜系的,樊凡主要是想胖哥了。

……

而另一边,一石激起千层浪,樊凡自认不善诗词一事,在诗会上传开了,不少人都在窃窃私语,压低了声线交流着。

不少话,有意无意地,落入了樊凡的耳中。

“听说小樊公子虽擅长对对子,却不善诗词,真是可惜了……当朝的皇帝颇看重诗才,若是诗才横溢,科考时是大有助益的。”

“这对对子对得再好,却不能放在科考上,他诗才不行,就不知道文章作得如何了,若是文章也一般,白鹭榜首岂不可惜了?”

“大家伙还是要公道一些看待此事,他毕竟年岁小,不善诗词是常有之事……你们说说,哪有人可以做到八面玲珑处处巧?”

“说得极是……不过,方才他为咱们苏州府的学子们长了脸,一会展示作品时,无论樊小公子的诗词写得如何,我建议大家给他留些薄面,以兹鼓励。”

“方兄所言极是,我们年岁大些,做事该沉稳一些,免得落人话柄。”

这些话听着,似乎都是站在樊凡的角度,为他着想,可细细一想,让人不是滋味——这话里话外,似乎认定了樊凡写的诗词一定不好,得意之色溢于言表。

文人相轻嘛。

一秒記住『三五文学→』为您提供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