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1 / 2)

猎宋 锐利 3469 字 3个月前

莫启哲无法,只好凭着记忆,画了一把现代手枪的样子,对李侍郎等人解释了一番,铁筒是用来装火药和子弹的,枪柄是用来握在手里的,还有上面要装打火石和火绒。

李侍郎看完后说道:“这不就是大炮改小了嘛,把放在地上的改到放在手里而已!”

莫启哲也不太明白这二者的具体区别,只好说:“差不多吧,就是这个意思。你们在造的时候要记得,这个铁筒可要结实啊,千万别用不了几下子就炸膛,那就不是杀人而是自杀了!”

李侍郎点头道:“知道了这东西是做什么用的那就好办了,咱们这广备攻城作别的没有,能工巧匠要多少有多少。”

莫启哲说道:“这种火枪我要四万支,嗯……不,要八万支,嗯……八万支还是不够,干脆造二十万支吧。”

李侍郎吃惊道:“二十万支?大将军您有那么多兵吗?”

莫启哲看了看他道:“现在没有,可谁能担保以后就没有了。二十万支我还嫌少呢,我有多少兵是我的事,你只管造枪就好,别问别的,明白不明白?”

李侍郎立时知道说了不该说的话,忙道:“是是,下官明白了,下官一定做好份内的事,请大将军放心。”

莫启哲鼓励道:“好好干,我不会亏待了你们的。”

大小官员一起躬身施礼道:“大将军放心,您给了这么多赏赐,大家能不全力报答吗!”

莫启哲心道:“说得对,这汴梁城里当官的被我敲了个遍,唯独放过了你们这里,还大撒金钱,为的是啥?还不就为了让你们好好给我做火枪。”他又勉励了几句便打马回皇宫去了。

莫启哲不知道宋朝在中国的历史上仅仅是使用火药的奠基时期,别说火枪就是火铳都还没出现,那时人们还不知道用金属做发射管制成火枪火铳,铁火炮已经是这个时代发展的极限了。要是莫启哲知道这点,一定会叫自己为“火枪之父”。

可是,但是,可但是,这世上有那么容易的事吗!!!

此后的日子里,莫启哲加紧训练契丹兵将,他不懂兵法,但他肯学,而且他从不表现出来自己不懂兵法,无论手下将官提出什么建议,他都会假装思考一番,然后才说:“你的建议不错,和我想的一样,就这样办吧!”他的表情非常逼真,让手下的人都以为他身经百战,是个打仗打出来的将军。契丹军中的将领十分能干,让莫启哲很放心,只要手下的将军们不是贪生怕死之徒,打起仗来百战百胜,那么他这位莫大将军的性命便可无忧,贪生照常,怕死可就不必了。

至于士兵方面,契丹士兵本就勇猛异常,比之女真兵并不差多少,辽国之所以灭亡,与辽国朝廷的官吏腐败无能有很大的关系,这点倒是和现在的北宋亡国有点相似。

对于自己的军队,莫启哲自是出手大方,饷银给得十足,伙食更是天天翻新,器械装备要多精就有多精,契丹兵将们又可从勒索富户中得到额外的好处,自然对这位莫大将军心存感激,誓死报效。

这时汴梁城里还有一些宋国的败兵,莫启哲把这些败兵进行了整编,让自己的骠骑军亲信做了军官,这些败兵打野战差劲,但守城还算马马虎虎。

为了让自己拥有一支炮兵部队,莫启哲又从汴梁的铁匠和火药匠的家属中招兵,建立了一支五千余人的炮兵部队,这些兵从小接触铁器或火药,平常打仗用,紧急时刻还可以自己生产这些东西。

金宋前线上捷报连连,不仅完颜宗望在两湖地区大打胜仗,就连完颜宗翰也挫败了南宋军队的主力,兵锋直逼临安。

完颜宗望打了胜仗,军队士气高涨,对于灭掉南宋充满信心,可完颜宗翰就不同了,他虽打了胜仗,军队的士气却日益低落。原来,现在正是春荒时节,田地里青黄不接。在南宋的地面上,只要金兵一到,农民们便背井离乡地逃难,什么吃的东西都不留下,完颜宗翰的军队到处找不到粮食,饿着肚子打仗,士兵们的士气要还能高得起来,那倒是奇了!

完颜宗翰向留守汴梁的莫启哲写了好几封催粮的书信,可莫启哲置之不理,全当没这回事。无可奈何之下,完颜宗翰只好暂停进攻,派人回来押送军粮。

完颜宗翰为了粮食急得头顶冒烟,莫启哲却为此向香宁公主表功,说他这样做完全是为了帮助自己那个在临安的大舅子,拖延完颜宗翰进军的时间,好让赵构做好充分的抗敌准备。香宁公主见他这么卖力地讨好自己,当然对他更是温柔体贴,乐得莫启哲如登仙境,每天飘飘然不知身在何处。

前线打得热火朝天,莫启哲在汴梁城里却是逍遥快乐,直过了多日后,随着完颜宗翰的催粮官的到来,才让这位莫大将军想起来现在还是战争岁月。这次前线回来的催粮官不是别人,正是哈迷蚩这个狗头军师。

莫启哲得知来的是哈迷蚩,心中怒气就不打一处来,连日找尽借口闭门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