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表情就好像是在说“嘿嘿,你信了,你信了。”
“施施,当你纠结于太上皇是谁害死的时候,就已经掉入陷阱了。”
“啊?什么意思?”刘施施不明所以。
“施施,太上皇的死其实不重要,重要是他的死带来的影响。
太上皇的身份摆在这里,他的死亡本来就是一场地震,所有人和他有关系的人,都因为他的死大受影响。
这就是我给观众们设下的一局。
所以,当你把所有的精力放在‘是谁杀死了太上皇’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掉入了陷阱。
就好像历史上康熙传位给老四和老十四的争论,康熙传位给谁重要么?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因为雍正已经当上了皇帝,成了最后的胜利者,还给自己的兄弟该名为‘阿其那,塞斯黑’。
至于其他的,比如说究竟是谁害死的太上皇,对于我来说不重要,明白么,本来就是放出来让观众们讨论的烟雾弹。”
太上皇在剧情中期领了盒饭,他的去世是全剧很重要一个节点。
在此之前,由于有太上皇的存在,皇帝还做不到一手遮天,朝堂里也有很多人并不太听从皇帝的命令。
比如说几十年前跟随太上皇的一些勋贵。
太上皇趋势之后,这些勋贵纷纷迎来自己的结局。
有些在太上皇去世之前就私下投靠了皇帝,所以在太上皇死后立马摇身一变,成了新一代勋贵的代表。
剩下的,则是属于“顽固分子”,不愿意投入皇帝的怀抱,最终结果也就只剩下一个——
青蒜。
上述内容,属于朝堂上的洗牌。
除此之外,还有皇宫内的洗牌。
太上皇死后,之前还能勉强联合的皇帝和太子立马变成了竞争关系。
皇帝在扫清太上皇势力的时候,给了太子不少发育的机会,让他的力量扩大了不少。
同时,太子也接受了不少太上皇的残余势力。
当剧情进行中期的时候,太子同样发展成了一个同样拥有文武之力的庞大势力。
此时的皇帝想要再像第四集一样,轻松让太子闭门思过,已然不太可能。
不过对于皇帝来说,他压制太子的方式还有很多。
比如说太高另外两名皇子(三、四)的地位和势力,让自己的三位皇子相互争斗。
天家无亲情。
像朱元璋和朱标那样的情况还是少见。
更何况,哪怕是朱元璋,在自己还精力旺盛的时候,分给朱标的权力也不算多。
更何况是其他人。
历史上的皇家,尽管绝大多数皇帝在成为父亲的时候,他对自己孩子的爱大概率是纯粹的。
可是,随着孩子年龄的成长,亲情之间夹杂的权力也越来越多的时候,这份亲情就被压制到了极低的地步。
唯有围绕权力而发生的争斗,才是皇帝和皇子之间交流的基调。
而也正是这个阶段,三皇子和四皇子两个人的势力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和太子相比,他们两个的能力一点也不差。
三皇子对民生和财政很有一手。
皇帝推进改革的时候,对于江南等地一系列政策的执行,就是靠三皇子一系列手段进行的,全程兵不血刃,还能把曾经困扰朝廷的盐税给整改成功。
四皇子则是很擅长军事。
他本来就在兵部理事,后期更是亲自参与了北方的入侵,打了好多场仗,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有很多将领敬佩他,有很多士兵尊敬他,甚至有一些勋贵偷偷的投靠他。
皇帝靠着三皇子和四皇子,成功分散了太子手中不少的势力。
不过,他并没有直接废掉太子的身份。
尽管他在一个人的时候,脑海里无数次冒出过这个念头,但最终都被他生生忍下来了。
原因是,他真的不想复刻自己父皇,也就是太上皇的老路。
当年的太上皇,起初和前太子的关系同样很好。
直到前太子手中的势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强,逐渐能够威胁到皇帝的位置,双方才从“父慈子孝”的状态,变成了“父词子哮”的状态。
自那以后,太上皇便开始不断削弱前太子的权力,一直到削弱到京城中有传言:“皇帝想要废太子”,太子被迫起兵,和太上皇火拼,双方两败俱伤,前太子直接身陨。
自唐朝以后,后世之君基本上都学过深刻在唐朝皇室的诅咒,也就是传说中的“宣武门继承法”。
自李渊开始,唐朝的“太子”之位就是个极其危险的位置。
有唐一朝,获得“太子”身份的皇子超过是个,但是在“太子”之位上顺利继位的皇子还不到三个。
如此情况,皇帝自然很怕会自己身上会出现“复刻前人事迹”的记录。
皇帝和太子火拼,在有明一朝,还比较新颖,目前也就太上皇和太子一个人。
但是如果在他身上也发生了,那以后估计也会变成旧例。
“为什么,为什么就是不能乖乖地等我百年以后,安安静静地把权力传承下去呢?”
这是皇帝某次在一个人的时候,自言自语的一句话。
不过这个问题,他并不需要别人来回答。
因为他自己完全知道这句话的答案。
权力本来就是一个不会停止的怪物,一旦沾染上它,就绝对不能停止扩张的脚步。
不然,这个怪物就会反过来吞噬他的主人。
当年赵匡胤在陈桥,被属下披上黄袍的时候,他最多也就是呵斥属下一顿,斥责他们“害苦了自己。”
但如果他当时该说一句,“我打死都不会穿上这个袍子”。
那估计他连呵斥的机会都不会有了。
普天之下,功劳最大莫过从龙之功。
如今,太子羽翼已成,想让他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不知他自己不会同意,就连他身后的那些人也不可能同意。
父子未来的冲突,其实只会越来越大,只要有一天爆发出来。
某种程度上,皇帝和太子之间的冲突,其实是一种必然。